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361991
大小:4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5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卫广玲(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1)摘要:高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存在创新能力低,不适应社会、企业发展需要的问题,应从深化小学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改革考试方法、完善试验时间设备、设施,构建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虽然我国的人才规模已近600万,但是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能够跻身国际前
2、沿,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深科学家少而又少,谁来承担创新重任?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主阵地的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呢?一、高校学生创新能力之现状。“清华大学IT专业的学生勤奋聪明,但不知道做事的方法,不会想问题,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差。”这是2005年首届中国高校IT院长论坛上,与会的不少企业界代表的普遍看法。清华大学的学生尚且如此,那么全国高校的学生又如何呢?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大量涌向市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随着整
3、个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产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研发主要依靠自己培养的人才,企业急需大量的能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然而许多用人单位却抱怨招不到人才,许多研发项目因为缺乏关键人才而只能放弃,找不到合适人才是困扰企业的最大难题之一。高校辛辛苦苦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接纳,这说明我们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 在企业中经常可以看到,刚毕业的大本生、研究生基本做不了什么实际工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和实践摸索。这期间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收
4、益,企业还要为此支付大量的培训成本,这与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价值取向相悖。二、大学生创新能力低的原因分析(一)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在美国,高校通过所拥有的大量资金去招聘各类学有专长的教授,从而提高了高校的研究水平,培养出的毕业生也能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而在我国,高校师资力量本来就不充裕,而近年来各院校不断扩大招生,师资力量更加匮乏。每个教师都是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很少或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即使有些院校为了提高知名度而聘请了一两个院士或知名教授,但这些院士或教授几乎很少或根本没有给学生指导过。事实上,已经持续了数年的大
5、专院校扩招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缺乏具有产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非常有限,毕业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在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方面的作用。(二)课程设置与行业实际需要存在差距人才培养要关注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存在很大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在教学计划中不恰当地强调基础课的重要性和拓宽专业面,大幅度削减专业课和实践环节,造成在几乎没有实验和实习的条件下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教材和教学内容落后于生产实践和技术发展,学生对本专业的工程实际和发展前景了解甚少。目前,高校
6、课程结构很不适应现代科技和创新对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三)教科研设备不足且利用率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科研实验设备不足,尤其是比较高层次的科研实验设备更是缺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学校现有的设备利用率非常低,学校的实验室没有对学生开放,而且没有把为学生开设的实验放在重要位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创造技法训练。目前学生普遍抱怨:“没有参加实践活动的条件,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缺乏专门供学生进行创造实践活动的环节和时间”,“下厂实习流于形式,走过场”等。
7、学生缺乏一个发挥创造性的平台和环境。(四)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定势和开拓性创新能力。然而目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占主流。讲课方式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引导,缺乏从平凡到成功的过程的实例剖析和对学生的鼓励,更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这些方法往往带来的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使学习积极性的钝化,思想活跃度的窒息,致使学生缺少质疑的品质,导致思维阻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
8、识被削弱。从而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五)大学生本身缺乏创新大学生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参与行为之间存在很大反差。一方面在认识上追求创新,体现出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又在行动上迟迟不能落实。具有创新意识,而又不善于利用和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