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278651
大小:547.8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3-04
《2011届才溪中学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1届才溪中学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二)2011030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共14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2、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填涂样例”和“注意事项”。第Ⅰ卷(选择题共144分)一、本卷共36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读图1,完成1、2题。1.1998年~2005年,该市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最大年份与最小年份的差值为A.9.8B.15.2C.16.3D.18.92.高新技术产业
2、产值的变化反映出A.该产业产值的增长高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B.城市人口增长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步C.该产业产值年增长额最多的一年是2005年D.该市产业发展的科技投入不断加大 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2,回答3、4题。图23.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政治因素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4.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正确的是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逐年减少C.由于京
3、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D.农村生存环境已好于城市2011届才溪中学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二)20110302(共14页第16页)下表1为四个国家在同一年度中的粮食作物生产统计表。回答5、6题。粮食作物生产统计甲乙丙丁每公顷肥料使用量(公斤)108.853.7250.8191.9每公顷产量(公斤)195697724953150人均产量(吨)121.7140.66.179.2人均耕地面积(公顷)145.6186.62.137.95.甲、乙两国如要改善农业的经营,其致力发展的方向应是A.缩小生产规模B.扩大耕地面积C.减施有机肥料D.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4、6.最可能是大规模生产粮食谷物的国家是A.甲 乙B.丙 丁C.乙 丁D.甲 丙图3中的四条斜曲线表示汕头、基多、圣保罗、海口四地6月22日至12月22日正午竿影长度及竿影的朝向,四地的竿长均为2米。读图回答7、8题。7.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地位于回归线上,属热带沙漠气候B.②地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C.③地终年昼夜等长D.④地为该国最大的城市8.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条竿影的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①与曲线②在一年中与横坐标轴只有一个交点B.曲线④在一年中与横坐标轴有两个交点C.曲线①与曲线④在3月21日等长反向D.曲线①与曲线③
5、在9月23日等长反向图3图4是各自然带生产力比较图,据此完成9、10题9.图4中决定各自然带生物量大小的因素是A.气温B.日照强度C.降水量D.土壤肥沃程度10.图4中干旱区生物量与经济产量差额较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类改善A.气温B.土壤图4C.水源D.地形图5是某日极地附近风向示意图。据此回答11、12题。图511.图5中甲乙丙丁四地中,附近是冷锋并且正好经历阴雨的是A.甲B.乙C.丙D.丁12.沿纬线方向,从甲到乙的天气变化是A.气温:高—低—高B.风向:南风—西南风—南风C.气压:高—低—高D.降水:晴—雨—晴2011届才溪中学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
6、试(二)20110302(共14页第16页)13.史料是是史学研究的基础。针对某一特定历史事物,目击者或者当事人留下的实物、文字或者口头的陈述为一手史料,而非目击者或非当事人的文字或口头的陈述为二手史料。以下对于史料的阐述,说法正确的是A.一手史料都能真实的反映历史B.二手史料往往带有陈述人的主观因素C.只有一手史料才能真实的反映历史D.二手史料的价值不如一手史料14.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
7、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15.图6反映了唐朝至清朝历代科举考试中“状元”(部分)在今天各省分布的情况。该图表不能说明A.文化重心不断南移B.经济重心南移是文化重心南移的基本原因图6C.北方文化走向没落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16.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
8、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