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硫普罗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60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硫普罗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60例研究[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硫普罗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行复方甘草酸昔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硫普罗宁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血清酶(ALT、AST、GGT)和血脂(TG、TC)指标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2、05)o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硫普罗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与应用。[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阿托伐他汀钙;硫普罗宁[中图分类号]R57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27-0077-0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的发病率日趋上升,不仅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质量[1]。该病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表现不一,包括单纯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甚至进一步
3、恶化为肝癌等终末期肝病。因此,脂肪性肝病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之一。寻找更为有效、安全的NAFLD的治疗方案成为广大临床医学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硫普罗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2例,女38例。年龄20〜55岁,平均(36.5±4.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2003年诊断标准[2]。随机将本组12
4、0例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肝功能、血脂、肝脏B超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于治疗前,两组患者均停止各类降血脂药物的使用。对照组60例患者予复方甘草酸昔胶囊(国药准字:H20080006,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0粒/盒)口服治疗[3],2粒/次,3次/d,疗程8周。观察组60例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钙(国药准字:H19990258,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mgX7片/盒)联合硫普罗宁(国药准字:H20073793,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0.1gX12s,45
5、0盒)治疗[4],患者晚间顿服阿托伐他汀钙20mg,qd;同时口服硫普罗宁片,0.2g/次,3次/d,疗程8周[2]。两组患者于治疗期间均进行低脂饮食及适当的锻炼。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清酶(ALT、AST、GGT)和血脂(TG、TC)及肝脏B超检查。1.3观察指标1.3.1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5-7]分为:显效:血脂恢复正常,重度脂肪肝转为轻度或正常,轻中度脂肪肝转为正常,或满足如下条件之一:TG下降上30%或TC下降220%,肝酶恢复正常或下降250%;有效:血脂恢复正常,重度脂肪肝转为中度,中度脂肪肝转为轻度,
6、或满足如下条件之一:TG下降230%或TC下降210%,肝酶恢复正常或下降250%;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病情无变化甚至加重。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二显效率+有效率。1.3.2临床治疗指标于患者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血清酶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谷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peptidase,GGT)和血脂指标包括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中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进行检
7、测。1.3.3不良反应发生率于患者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统计。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数据以百分比表示。两均数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检验,P0.05)o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LT、AST、GGT及TG、TC指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食欲下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依次为5.00%.3.33%.0、&33%,总发生率为16.66%;对照组患者依次为6.67%、1.67%、1.67%.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