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653820
大小:9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28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本专业于1958年由原威海技工学校设置,至今已48年,2000年10月整合成立威海职业学院以来,在原有教学经验基础上,针对我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生源情况,积极展开社会调研,征求了乳山力久电机、威海华东数控、华瑞工控等十余家企业工程人员的意见,经过整合,优化设置了专科层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进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于2004年9月招收第一批学生。2005年,学院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首批骨干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被山东省经贸委确定为山东省制造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电气
2、自动化技术专业被学院列为重点建设与发展专业之一。先后投入300多万建设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初中高级电工实训室、电机维修实训室、机床电气维修实训室、专业机房、PLC实训室、电气智能实训室、生产性教学工厂等实训场所,极大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2006年12月,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成为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投入104.5多万元用于课程建设;投入938.1万元用于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投入52万元用于实验实训内涵建设;投入150万
3、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课程、实验实训、师资建设,专业的办学软硬条件和综合实力将居省内前列,各种办学的指标将达到教育部要求的优秀标准,将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中的示范专业,并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专业优势与专业特色(一)专业优势1.精良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从行业企业聘请的技术专家构成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占50%);研究学生学历或硕士学位11人(占68.8%,含在读博士1人);考取高级
4、技能证书教师16人(占100%),8名教师拥有职业技能鉴定高级维修电工考评员和“金蓝领”技师培训鉴定考评员证书(占50%);“双师”素质教师16人(占100%),具有多年企业一线技术管理工作经历的2人(占14.2%);近三年具有2个月企业顶岗实践经历教师16人(占100%),并聘请了16名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实践教学任务,专业教师全部具有一种与专业相关的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能够胜任两门以上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2.先进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拥有校内实训基地1个,实验实训室12个
5、、生产性教学工厂1个、创新工作室1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15个,完全可以满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以及专业群实践教学的需要,完成学生技能培养的任务。校内实训基地及实验实训室,可实现电子技术、电工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人机界面、组态技术、电力电子、变流技术、变频器原理与应用、自动化生产线组装与调试等专业核心实践课程的教学,也可承担维修电工、可编程控制器系统设计师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任务;创新工作室以单片机、DSP、PLC、触摸屏、变频器等先进设备为载体,形成集教学、培训、技术研发
6、于一体的创新实践平台,可使学生对机器人、信号处理、产品设计、项目管理、创新技法等知识进行自主体验、自主创新,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并为教师和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提供支持。校内生产线教学工厂和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对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锻炼,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每学期都结合校内实训基地与生产性教学工厂,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等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同时,掌握核心技术的综合技能,如图1所
7、示。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双证,即毕业证书和劳动部认定的专业技能证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对口就业率可达93%以上,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图1专业实践训练体系3.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基于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中(高)级维修电工、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机电一体化工等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及技术改造;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与调试、维护和维修及电子线路的设计与维修
8、等3大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有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拥有科学的理论、实践教学有机整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训交替”等多种工学结合适合职业教育目标的课程组织模式。通过毕业生的社会反馈,毕业生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