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默写题汇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二、高中14篇段默写训练(-)《离骚》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2、屈原在《离骚》中所描写的“初服”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诗中的原句写岀来。上衣;下衣O帽子:饰物,3、,o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竞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4、“,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5、诗人怨恨楚怀王昏曠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o继而指斥那班奸佞小人违背规矩,追随邪曲,为了顺适人意,不惜歪曲真理的
2、语句是6、诗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渝的诗句(反问句)是,?7“,.”表明诗人此时产生了退隐的思想。8、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品格的诗句9、“,・”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10、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爱国情怀,请按要求写出有关诗句:⑴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的诗句:⑵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⑶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⑷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⑸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二)《诗经•氓》1、《诗经•氓》中,“,”写
3、男子借换丝为名,实则来和女主人公讨论婚事。2、《诗经•氓》中,“,”,女子解释了自己没有答应男子求婚的原因。3、《诗经•氓》中,面对因求婚未果而生气的男子,女子最后做出的承诺是a”,4、《诗经•氓》中,表现女子对心上人盼望急切、深挚依恋的句子是:“不见复关,o既见复关,”。5、《诗经•氓》中,“,”,女主人公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婚时的情意浓厚。6、《诗经•氓》中,用桑袞、斑鸠做比喻,来告诫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的句子:"于嗟鸠兮,!于嗟女兮,”7、《诗经•氓》中,“,”,女主人公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淡薄,也暗示了她的容颜由娇美
4、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8、《诗经•氓》中,写女子不得不乘车渡淇水回娘家的句子:a”,o9、《诗经•氓》中,谈到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而男子对爱情却常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集中体现在“女也不爽,o,二三其德”中。10、《诗经•氓》中,“,”描写女主人公婚后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情况。11、《诗经•氓》中,“,”是女子回忆幼年时和恋人天真无邪,快乐无比的样子。12、《诗经•氓》中,“,”以水流的有界为喻,反衬自己的痛苦没有尽头。13、《诗经•氓》中,男子婚前诚恳与婚后变心对比,揭示其虚伪的句子:a”,o14、《诗经•氓》中,女子不再希
5、望男子回心转意,下定决心与男子分手的诗句是:“,(三)《阿旁宫赋》1、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的句子是:2、言阿旁宫占地之广,状阿旁宫楼阁之高的句子是:3、《阿旁宫赋》中指出,那些供秦始皇享斥的阿旁宫中的宫人和歌舞者,实际上是六国的a”,o4、以夸张和比喻手法,渲染清晨宫女梳妆时头发之多的句子是:5、《阿旁宫赋》中写雷鸣般的宫车越走越远,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以此来体现阿旁宫十分庞大的句子是:6、写秦统治者掠夺时一丝一毫不放过,挥霍时却无比浪费的语句是:7、使用对比手法,极言阿旁宫中音乐声音嘈杂的句子是:8、作者对神奇瑰丽之阿房
6、宫毁于一旦表达无限感叹惋惜的句子是:9、作者认为六国要想抵抗秦国,就应该釆用正确做法,文中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10、《阿旁宫赋》一文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文中体现作者对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四)《劝学》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即“2、《劝学》中用“,”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反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地。3、《劝学》中,用好马和劣马进行对比,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其表示劣马坚持不懈的句子是:“,”。4、《劝学》中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有异曲同工的句子是:a”,o5、《劝学》
7、中,从正面劝勉人们要学习文化知识后,上升到劝人为“善”的句子是:“,,圣心备焉”。6、《劝学》中,“,”是说人只有经过广泛的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7、《劝学》中,“,朽木不折;,金石可镂”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8、《劝学》中,通过“吾尝终日而思矣”与“”和“吾尝踐而望矣”与“”两个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说明了学习的作用。9、《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10、“,,用心燥也”,《劝学》从反面设喻,告诉我们学习应当专
8、一,如果不专一,就会像螃蟹一样,一事无成。(五)《蜀道难》1、李白《蜀道难》中,“,”,描写了蜀地和秦地之间阻隔着太白山,只有鸟儿可以飞过。2、李白《蜀道难》中,“,”,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为蜀道的形成增添了神奇的色彩。3、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