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螺旋ct诊断原发肺癌伴同侧胸腔积液的征象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螺旋CT诊断原发肺癌伴同侧胸腔积液的征象探讨张中权(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九冶职工医院放射科617023)【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诊断原发性肺癌伴同侧胸腔积液的征象特点,以对原发肺癌伴同侧胸腔积液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原发性肺癌伴同侧胸腔积液患者46例,采用GE双层螺旋CT平扫+强化检查诊断。结果本组患者有不同的积液量、不同的积液类型,胸膜等部位有较为明显的病变,28例患者为恶性胸腔积液,其余均为良性积液。全组患者有不同程度肺组织损伤。结论螺旋CT扫描下可较为清晰地观察到患者体内积液量、积液性质及胸腔病变特点、胸腔体积、病灶组织变化等
2、等,对胸腔积液及肺癌的治疗诊断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关键词】螺旋CT原发肺癌伴同侧胸腔积液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205-01胸腔积液是常见的肺癌并发症,多见于晚期肺癌,胸腔积液会随着病情的进展对患者呼吸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加重患者心慌、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严重降低患者治疗及牛活质量,若不明确胸腔积液征象并予以及时的治疗,会对肺功能及其他牛理作用造成不可逆的破坏⑴。木次研究对46例肺癌伴同侧胸腔积液的患者进行了GE双层螺旋CT扫描,具体情况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3、一般资料选取原发性肺癌伴同侧胸腔积液患者46例,均经病理活检确诊为肺癌。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57.1±2.6)岁;病程1〜8个月,平均病程(3.8±0.4)个月;诊断结果:大细胞癌1例,细支气管肺泡癌4例,小细胞癌5例,鳞癌11例,腺癌25例;胸腔积液为漏出性1例,其余均为渗出性。1.2方法所有患者取平卧位,使用GE双层螺旋CT自肺尖向后肋两侧膈角平面部位,设置10mm的扫描层厚与10mm的扫描间隔,发现可疑病灶立即做间隔1mm.层厚1mm的薄层扫描检查,平扫检查之后,
4、所有患者接受增强扫描,250mg/ml碘帕醇肘部静脉注射(速率控制在2.0ml/s),行肺窗及纵膈窗摄片观察⑵。2结果本组46例患者经螺旋CT平扫+强化检查之后,病理征象如下:2.1积液量与积液类型5例患者积液量大、26例积液量中等、15例患者积液量少。类型:弥散型5例、中心型12例、外周型29例。2.2胸膜及其他变化发生胸膜病变患者33例,其中胸膜凹陷4例、胸膜结节病灶6例、壁层胸膜增厚14例、脏层胸膜增厚9例。28例虑者检查发现壁层胸膜单发性或多发性结节样增厚,变化部位多为肋胸膜部位;26例壁层胸膜有10mm以上的不规则增厚
5、现象,与肺癌转移相关。其他病变情况:5例大量积液患者肺组织均有受压不张现象,32例虑者纵膈、气管有僵直及纵膈固定现象。另有肺内转移灶7例,心包积液2例,纵隔淋巴结重大41例。2.3胸腔体积7例患者CT扫描发现同侧胸腔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现象。2.4病灶CT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部组织损伤现象,11例有肋骨的病理性骨折。2.5强化检查表现增强检查可更为清处地观察到积液性质、胸膜结节情况及胸膜病变情况,显示28例患者为恶性胸腔积液,其余均为良性积液。胸膜结节及其他胸膜病变见上文。3讨论作为肺癌最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胸腔积液的诊断与
6、治疗尤为垂要。临床上可采用X线检查判断患者胸腔积液是否存在,但难以对积液的具体性质进一步判断,螺旋CT技术的使用可辅助判别胸腔积液的性质,提高诊疗准确性。本次研究使用双层螺旋CT扫描检查原发性肺癌伴同侧胸腔积液患者病变情况,观察到肺壁、肺外周等部位有月牙形及弧状的积液,一般分布均匀,且积液会随患者检查体位的变化而变化,CT扫描吋不以积液密度及积液量判断积液性质,而要通过平扫结合强化中对胸膜增厚情况的辨别扫描得以确定积液性质[3]o胸膜增厚包括肿瘤细胞增生、肉芽组织增生等原因,不同患者不同的胸膜病变特点会产生不同的CT征象,若CT
7、增强检查发现胸膜增厚但分布均匀,般为良性积液,反之则为恶性积液,恶性积液的患者CT检查显示胸膜厚度不均匀、纵膈胸膜一同出现病变,胸膜外脂肪层有3mm以上的厚度增加[4]。胸膜厚度增加形式不尽相同,有环状、斑片状等等,此种变化也在强化扫描中得以发现。若螺旋CT检查显示胸膜外脂肪层增厚而胸膜未见明显增厚,则显示胸腔有良性枳液。总之,螺旋CT可作为原发性肺癌伴同侧胸腔积液临床诊治的重要辅助手段,简便可靠。参考文献[1]周伟生,杨贤卫,何蓉等•原发性周围型肺癌螺旋增强CT表现组织病理学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2006,
8、33Q:132J34.⑵何蓉,周伟生,杨贤卫等•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病理对照研究[」].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1):43-45,56.⑶朱培菊,白红利,吕粟等•肺癌早期胸膜转移的螺旋CT检查卩].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9):8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