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3心肌缺血和高血压及心衰模型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冠状动脉阻断法、药物法、电刺激法高血压疾病动物模型:肾动脉缩窄法、肾包扎法等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冠状动脉结扎法、主动脉缩窄法等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饲喂高脂、高胆固醇饲料1造模原理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模型目前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主要是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85%以上的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伴有粥样斑块出血、急性血栓形成而阻塞了冠脉所致;或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管腔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局部心肌缺血、坏死。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模型是研究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对临
2、床进一步揭示冠心病的发病机理及对心肌缺血损伤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2模型复制方法(1)冠状动脉结扎法(2)药物法(3)血栓法(4)介入法LAD结扎LeftAnteriorDescendingCoronaryArtery(一)冠状动脉结扎法适用的动物实验方法1.动物麻醉:3%戊巴比妥钠(0.15ml/100g),腹腔注射。注射前回吸,以确定没有刺入血管中。水合氯醛、乌拉坦、氯胺酮等戊巴比妥钠麻醉能使体温下降,所以术中须有保温措施2.固定:3.气管插管:将鼠头略向后仰,用台灯照射鼠颈部,一手用
3、镊子将鼠舌向外牵拉,另一手用带管芯的16G静脉留置针(剪去尖端)向上挑舌根,这时即可看见不断开合的声门,将管对准声门向前探,但不要接触到周围组织,待声门开放时,将管送入,拔出管芯。在管口试,判断是否在气管中,不是则将插管退出少许,如果3次都没有插管成功,就应放弃。插管成功后将插管固定.4.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机设置为:潮气量为20mL/kg体重,呼吸频率为50-60次/分,吸呼比为1∶1。吸入氧浓度为100%。5.开胸,进行LAD结扎:如果出现心律失常,用利多卡因观察心脏运动一小段时间,约5min左右
4、,如果出现心律失常,可以在心脏表面滴少量的利多卡因或直接心脏按摩,多数心律失常能够恢复。6.逐层缝合关胸7.术后护理注意保温,至少12小时心电图改变冠状动脉结扎成功后1-2min内出现心电图改变,可见J点抬高与高耸T波融合呈弓背向上的单相曲线。术后2周:心梗面积为22.8%~44.7%术后6周:心梗面积达37.4%~56.0%心梗面积:周文武等,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4年12月第12卷第4期 第229页皮下注射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可导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与人的急性心肌缺血较为相似,可作为评价药物抗心
5、肌缺血的动物模型。异丙肾上腺素(ISO)剂量:10mg/kg结果:1.心电图引自: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5年6月第13卷第2期(二)药物注射法2.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3.梗死面积用药量愈大,病变愈明显。缺点:此法复制模型对冠状动脉选择性差,引起心肌弥漫性损伤,而且以心内膜下病变为主。该模型可用于药物治疗后病变恢复的形态学、组织化学、心电图和酶学指标的观察。主要原理当冠状动脉内膜受损、血管痉挛、管腔狭窄形成湍流及异物诱导等,均可激活血小板,使其粘附性和聚集性增加,血小板粘附于受损
6、内膜下的胶原和异物上,形成血小板聚集物,在纤维蛋白、红细胞和血液中其它有形成分参与下形成血栓。(三)血栓法褚俊等用自制的可控式微电流刺激仪,将刺激电极间隔一定距离分别放置于开胸犬的冠状动脉血管外膜,电流由小到大逐渐加强,间断给予电流刺激,直至血管外膜颜色加深为止。Shetler等对左侧开胸犬切开心包,分离冠状动脉并在冠状动脉内插入刺激电极,与内膜面接触,间断进行电刺激,使内膜损伤,进而形成血栓。经股动脉切开穿刺插入导管,或经颈总或颈内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内,经导管注入栓塞剂,或采用球囊导管
7、充气闭塞冠状动脉(四)介入法冠状动脉内球囊封堵建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置球囊至LAD第二对角支远端石向江等,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7年7月第17卷第7期HypertensiveAnimalModels一、概述:(一)高血压定义: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症。特点:危害性大:患病率高:控制率低:导致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是脑血管意外(脑卒中)、冠心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欧美国家:(35-64岁)患病率>20%;我国:(35-64岁)患病率>10%;我国大城市高血压患病率:20.4%治疗
8、率:24.7%;控制率:6.1%(二)高血压分类发病原因:原发性(95%)继发性(5%)主要为肾性(肾血管性和肾实质性)内分泌性病程缓急:缓进型(良性)急进型(恶性)是由多因素造成,多基因遗传病。(三)原发性高血压1.遗传因素约75%具有遗传素质。2.社会心理应激与高血压发病有密切关系。精神源学说(psychogenictheory):病人由于较长期或反复较明显的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变化时,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平衡失调皮层下中枢活动失控,交感神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