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着轻纱的梦—沦《后赤壁赋》悲愁情感的表达艺术

笼着轻纱的梦—沦《后赤壁赋》悲愁情感的表达艺术

ID:33215544

大小:60.8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22

笼着轻纱的梦—沦《后赤壁赋》悲愁情感的表达艺术_第1页
笼着轻纱的梦—沦《后赤壁赋》悲愁情感的表达艺术_第2页
笼着轻纱的梦—沦《后赤壁赋》悲愁情感的表达艺术_第3页
笼着轻纱的梦—沦《后赤壁赋》悲愁情感的表达艺术_第4页
笼着轻纱的梦—沦《后赤壁赋》悲愁情感的表达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笼着轻纱的梦—沦《后赤壁赋》悲愁情感的表达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笼着轻纱的梦—沦《后赤壁赋》悲愁情感的表达艺术-大学语文论文笼着轻纱的梦—沦《后赤壁赋》悲愁情感的表达艺术摘要:《后赤壁赋》和《前赤壁赋》虽被誉为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但《后赤壁赋》较前赤壁赋写得是更是朦胧虚幻。它同样是写悲愁,但高明的诗人却将悲愁之情淡化于美景之中,显化于登高之中,强化于长啸之中。如果真是“人生如梦”,那么,这悲愁就如笼在梦中的一层轻纱,让这梦更加朦胧虚幻,空灵飘动。关键词:后赤壁赋悲愁情感美景登高长啸《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写于同一年,相距不过三个月,被后人誉为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对后赋的解读,历来的评论

2、家均认为较前赋更不易理解,前赋实而后赋虚,前赋是实情实景,而后赋是幻境幻想,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游仙思想,但又终觉其虚无,反映出他在出世与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至于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前赋尚且不轻以示人,后赋则更是虚与逶蛇了。虽都是写“乐”,但这“乐”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郁闷,包含着淡淡的哀愁。清代批评家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说:“前赋是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又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1]因此,将前后两赋进行对比阅读,才更能体

3、味其景、其情、其理。关于前赋,笔者认为是诗人苏轼“戴着镣铐的舞蹈”,是苏轼将心中永远无法排遣的愁情巧妙地以“乐”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乐写悲[2];而在后赋中,苏轼则将这悲愁“一一指示”,使这悲愁如轻纱般笼罩在文中“灵空奇幻,笔笔欲仙”[3]的意境中,笼罩在若疑若信的恍惚梦境之中。至于苏轼的悲愁缘何而来,评者早有论述,不再赘言。从创作背景上看,写作两赋时,距苏轼被贬至黄州不过两年,其壮志难酬之感,英雄迟暮之悲,世人皆骂之愁,不甘沉沦之苦,明君莫遇之叹,统统郁结于心,无人可以倾诉。初冬月圆之夜,带着如此多的悲愁游于赤壁,面对月下的

4、美景,或许能暂时忘却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和忧伤,实现“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4]。然而,悲愁之情如影随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情郁于中,必发之外。高明的东坡将其难以言传的悲愁之情在后赋中巧妙地加以表达。一、将悲愁之情淡化于美景之中后赋写景,历来受到评论家的一致推赏,其绝妙之处在于不事雕琢,自然而工致。“霜露既降,木叶尽落,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等句,全是白描,但却给人以清新质朴,怡人心脾之感,达到了“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5]的境界。景写得好,是因为在景物的描

5、摹之中透露着作者的情意。我们可以想到在和客人从雪堂回到临皋的途中,苏轼的内心就如同朱自清先生当年游清华园月下的荷塘一样,是“颇不宁静”的。初冬静谧的夜晚,旷野无人,皓月当空,天地澄澈。仰望天上明月,俯视地上人影,与挚友一起行歌相答,自由自在,其悲愁之情也就在这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之中得到了消解和淡化。面对如此月白风清的美好夜晚,诗人还能做什么呢?携助兴之客友,提助兴之酒肴,伴助兴之明月,再游赤壁之山水,“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且受用这无边”的月下美景好了!山间月色,江上涛声,雄奇的赤壁夜景,如一道

6、帷幕将诗人从现实的藩篱中隔绝开来,将其浓得化不开的悲愁淡化于这一切的美景之中,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与万物合而为一。然而,这良辰美景,这赏心乐事,只不过是一副暂时的淡化剂、溶化剂,而天才的不甘、委屈、愤懑、不平却永远萦绕于心头,难以平息,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冲突难以调和,“顾而乐之”引出一声长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以复识矣。”岂是江山不可复识?乃是时间流逝,时过景迁,人心不可识!于是,诗人只好登高望远,以期别有一番景致,来排遣心中块垒。二、将悲愁显化于登高之中江山既已不可识,“水波不兴”成了“江流有声”,“水光接天”成了

7、“水落石出”,“白露横江”成了“断岸千尺”,“月出东山”成了“山高月小”,备好了心情,备好了美酒佳肴,却无景可赏,岂不可惜可叹?于是苏轼奋而登高,依诗人不甘寂寞、誓有所为的性格,登高也是他当时唯一的选择,他没有退路。登高是古人的爱好和习俗,沉淀了深厚的文化涵意和韵味。“登高远望,使人心瘁。”[6]“登高兴悲”的文人情结,使得苏轼的此次登高一开始就笼上了“悲愁”的色彩,“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耳,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与其说是写他登山活动,倒不如说是苏轼描写了自己的崎岖经历,坎坷人生”[7]。这情

8、景与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何其相似?李白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安慰自己,而此时的苏轼内心中充满了痛苦与矛盾,他既有入世者生命活力不能舒展的伤悲,又有出世者生存状态不自由的苦闷,因而“思必深而深必怨,望必远而远必伤”[8],希冀难遂,前途渺茫,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