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202674
大小:994.00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9-02-22
《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提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提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提纲一、农业的起源 (一)起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二)特征:(1)多元交汇,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南稻北粟(麦),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4)结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生产力 (一)农耕工具 原始社会: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商周时期:木、石、骨、蚌为主,青铜农具出
2、现,未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汉朝:牛耕推广,发明犁壁;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东汉时出现了较为轻便的一牛挽犁;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东汉使用耦犁的耕作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二)耕作方式 生产力角度: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春秋时期:铁犁牛耕(主要耕作方式); 生产关系角度:千耦其耘、个体农耕、租佃制度。(三)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
3、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沿用这种技术; (四)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为主; 两宋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了一年三熟制;(五)灌溉工具 三国:翻车—人力提水工具;唐朝:筒车—水力提水工具; 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六)水利设施时期水利成就备注上古大禹治水传说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至今还发挥功效汉朝内陆漕渠、白渠、治河工程东
4、汉王景治理黄河边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的暗渠工程经验总结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三、生产关系 (一)经营方式的变化 (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 原因:商周时期,生产力不发达,农具原始而粗糙; 含义:大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春秋战国—个体农耕 四、小农经济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 生产工具因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5、生产关系因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3)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特征: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 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态; 脆弱性: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难于扩大再生产,且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 (5)经营方式:男耕女织
6、 (6)评价: 积极: 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④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 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
7、要因素。五、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地位: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 (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 (4)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5)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为主; (6)土地制度: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 (7)经济格局: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益突出,经济重心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互补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