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生活,习作教学的根源

文本、生活,习作教学的根源

ID:32985068

大小:56.7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8

文本、生活,习作教学的根源_第1页
文本、生活,习作教学的根源_第2页
文本、生活,习作教学的根源_第3页
文本、生活,习作教学的根源_第4页
资源描述:

《文本、生活,习作教学的根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本、生活,习作教学的根源1940年,叶圣陶发表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指出“学习国文,事项只有两种,阅读和写作。”指岀写作的根在阅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如今,课程大多指向外部世界的某一类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唯有写作,主要指向学习者的内部世界,即自我思想的表达交流。“语文教学,在诠释学意义上就是对文本的解释,教材或课本,实际上就是文本。”①充分利用文本进行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始源性的支撑,将最终指向文本的更具深度的感受和体验,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等,让孩子们捕捉自己心中的意象,

2、孕育写作的种子……一、读出文道,文章有骨架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多非常奇妙的规则,这些规则看不见,摸不着,却始终在起着作用。阅读文本,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是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耍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这就是文道,也是一种规则。“我掌握了大量的规则,但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②虽然学生说不出来,

3、往往由于亲身经历了文本阅读,在亲身体验中不知不觉的心领神会,切己体察。女口,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描绘了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原野三处景色。重点学习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在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了小河的美后,让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1)这一段有一句话概括介绍了原野的特点,快找一找,用横线画下来。(2)这一段具?w描写了原野上的哪几样事物?圈出来。(3)你是从哪些关键词语体会到原野的特点的?打上点。通过交流明确:这一段话先概括写了原野热闹非凡,再分别具休描写了大豆欢笑、高粱唱歌、榛树红了。这样的写法叫先总写后分写。再耍求用先总写和分写的方法,练写

4、一段话,评一评谁写的精彩。大课间活动开始了,操场上()0有的同学在踢毬子,上下翻飞的窿子就像(),在()。有的同学在跳绳,绳子甩得()响,()o有的同学在(),()。二、读出内容,文章有血肉阅读文本时,常常会对文本中的某一个场景感觉是多么的熟悉,就好像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一样……“读和写都应该是有目的,有对象的,要让每一次作文训练都成为现实的言语交际,让学生感到说与写都是生活的需要(于永止)将空洞的写具体,写出情感等要求,转换为习作的程序指导,帮助学生“呼唤”真实的情境并置身于其屮,激发强烈的表达动机,唤起表达的欲望。每册文本都选用了散文类的体裁,直率而

5、不加掩饰地体现出作者对生命以及周边世界最本真的思考和感受,是瞬间情意的流泻和独特意味的抒发,彰显出超乎寻常的文本张力。女口,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时,教师常设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黄山奇松呢?是如何写的?找出句子。接着便是交流。对这篇课文,我釆取了以下几步來进行教学。(1)在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细细地体会读。(2)把你喜欢的内容编写成导游词。(3)以自己是游客的身份,向导游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在导游词中介绍。(4)请你写出自己游览黄山奇松后的感受。三、读出情感,文章有精彩“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屮欢腾跳

6、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③每篇课文的感情色彩不同,或欢乐,或悲伤;或热爱,或憎恶;或抑扬,或低沉……由文章到生活进行思索,在步步深入的对话屮叩问学生的心灵,很好地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学生不是外在于作品的“阅读者”,而是积极参与的“解读者”,学生不是作品的“看客”,也不是作品的“演绎者”,而是作为“朗读者自己”在参与语文教学生活的体验④。因此,在有目的地反复诵读、揣摩中。学生不仅能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自己对生活环境的感知,还能将自己的这种感受倾注于自己的语言文字中。引导学生呼唤他所熟知的自己的生活中“爱有许多,有父母间的爱情,由父母子女间的亲情

7、,有朋友Z间的友情,爱是一道多解的题冃,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就像这篇课文描写的一样,爱蕴藏在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杯水等等一些不经意之间。生活中的我们应当具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去感受。你感受到了吗?让我们把温馨、细腻的甜蜜永远记在心中!”当学生若有所思的表情出现时,也就意味着有些东西已经沉淀到他们的内心。当他们拿起笔,那些“一吐为快”的内容真实地倾流出了学生内心真性情。“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的流个不歇⑤【注释】①毕世响.对教材的文本化解释教育中可能的颠覆与反颠覆[J]・江苏教育研究,2009(7)・②波兰尼;许泽民译.个人知识[

8、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