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495885
大小:2.18 MB
页数:403页
时间:2019-02-08
《羚羊与秧鸡[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韦清琦、袁霞译.译林出版社(200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387页(代译序)江晓原最近这一年,我大约花了三百小时做一件事。如今这年头,能在一年中为一件事花三百小时,也算不容易了。这件事就是看科幻电影。这一年中我看了一百多部科幻电影,主要是美国和欧洲出品的,也有少数日本的。在这一百多部科幻电影中,我注意到的一个奇怪现象,那就是:这些电影中所幻想的未来世界,清一色都是暗淡而悲惨的。早期的科幻小说,比如儒勒凡尔纳在十九世纪后期创作的那些作品,对于未来似乎还抱有信心;不过,在被奉为科幻小说鼻祖的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中,就没有什么光明的未来。而且,儒勒凡尔纳这种对于未来世界的信心,很快就被另一种挥之不去的忧虑所取代,人类
2、的未来不再是美好的了。比如在英国人威尔斯的著名小说《时间机器》中,主人公乘时间机器到达了公元年(!),但是在那时的世界里,文明人早已智力退化,被当作养肥了的畜牲,随时会遭到猎杀。在他的另一部著名小说《星际战争》)中,地球人几乎被入侵的火星人征服。第388页而在近几十年大量幻想未来世界的西方电影里,未来世界根本没有光明,而是:蛮荒,比如《未来水世界》黑暗,比如《撕裂的末日》;荒诞,比如《罗根的逃亡》;虚幻,比如《黑客帝国》)系列;核灾难,比如《终结者》)系列;大瘟疫,比如《猴子》;等等。还有一条幻想未来之路,是从《乌托邦》开始的。自从莫尔的《乌托邦》问世以来,类
3、似的著作颇多,如培根的《新大西岛》、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兰托德的《塞瓦兰人的历史》等等。这些都是对理想社会的设计和描绘,所以这些书里所描绘的社会都是美好的,人民生活幸福,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类似于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我们政治教科书中所说的“空想社会主义”。但是到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就出现了被称为“反乌托邦”的作品。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扎米亚京的《我们》)被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其中前两部名声尤大。如果说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是从对思想专制的恐惧出发,来营造一个“反乌托邦”,那么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就是从对现代化的担忧出发,来营造另
4、一个“反乌托邦”。从赫胥黎写《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写《一九八四》,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他们所担忧的“反乌托邦”是否会出现呢?按照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内尔波斯特曼在他的新作《娱乐至死》中的意见,“奥威尔的预言似乎和我们无关,而赫胥黎的预言正在实现”。他认为有两种方法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不管哪一种,未来都是暗淡的。在这些小说和电影中,未来第389页世界不外三种主题:一、资源耗竭,二、惊天浩劫,三、高度专制。当年德国中学教师奥斯瓦尔德施宾格勒写了一部《西方的没落》,一纸风行。在坚信“我们一
5、天天好起来,敌人一天天烂下去”的年代,这本书的标题对中国人来说是令人愉快的。但是西方人似乎从来就不讳言他们对未来的忧虑。再看中国的科幻作品,在这个问题上与西方作品有明显的不同中国的作品通常幻想一个美妙的未来世界,那里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极度丰富。这种差别背后,应该有着深刻的根源。将科幻视为科普的一部分,应该是原因之一。既然是科普嘛,当然要歌颂科学本身及其一切作用“科普”这个概念是有一个隐含前提的,就是:科学本身及其一切作用都一定是好的,所以才要普及它。另一个明显的原因,当然就是传统的唯科学主义的强大影响。唯科学主义既相信世间一切问题都可以靠科学技术来解决,这就必
6、然导向一种对人类前途的乐观主义信念。在这个信念支配下,人类社会只能越发展越光明,而且这种发展的向上趋势,通常被假定为线性的,连循环论、周期性之类的模式(比如《时间机器》就是这种模式)也不行。这种幼稚的乐观主义信念,和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颇有关系。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自然科学的辉煌胜利,催生了唯科学主义观念,使许多人相信自然科学法则可以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比如法国的圣西门、孔德等人,就致力于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并相信这种“规律”在精英的直接控制和运用之下,就可以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尽善尽美。这正是后来哈耶克所担忧的“理性的滥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事实上深刻影响
7、了此后两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科幻作品中的美好未来第390页世界就很容易理解了在唯科学主义观念的支配下,未来世界只能是美好的。前些时候,有人对法国的青少年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这个调查后来也被移植到中国来,中法青少年在有些问题上的答案大相径庭,很值得玩味。比如其中有一题是这样的:“如果你可以在时空隧道中穿行,你愿意选择去哪个时代旅行?”回答结果如下:最大部分的法国青少年愿意选择今天,而不是未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只有极少中国青少年愿意选择今天,而最大部分选择的是未来。这和上文所说的情形是一致的:西方人普遍对未来充满忧虑,而中国人普遍对未来抱着幼
8、稚的乐观。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幻想电影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