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258448
大小:63.8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02
《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心理成因分析与对策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心理成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渐明显,网络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课堂,它可以向所有人开放,其中包括中小学生。据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37.7%的城市青少年(10-18岁)已经使用了互联网,没上过网但想上网的占40.8%,没上过网目前还不想上网的占21.5%。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因此有人称当代青少年为“网上的一代”。 随着青少年上网的日益普及,各种问题也相应而来,社会对此现象众说纷纭,有积极支持的,也有极力反对或希望加以限制的。因此,深入分析青少年
2、网络行为的特点及心理成因就显得尤为必要,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特点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有关专家曾总结了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其积极方面表现在: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空间,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 其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2、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
3、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3、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研究发现大多数青少年的网络使用集中在角色扮演游戏、新闻组、聊天室、即时信息聊天、www、email等上,有趣的是,研究者发现男孩和女孩在网络内容的使用上有显著差异。男孩们更喜欢在电脑上玩网络游戏,而女孩们更喜欢在网上和朋友聊天,发email。总体来说,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上网操作能力娴熟。青少年拥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较强的运用网络的能力。因为青少年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充沛的精力,能较快地掌握计算机知识,熟练地上网操作。 2、网络交流的广泛性。网络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为青
4、少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与包括同伴、教师、长辈、异性乃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网民在内的各种阶层的人进行交流,极大地拓展了交流对象的范围。 3、上网浏览的随意性。许多青少年上网浏览时没有明确的目的,而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隐秘性等特性对好奇心强、喜欢探索的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从而跟着网络走,被互联网所控制,一些青少年甚至沉溺于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之中。 4、网络言行的放纵性。调查发现,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
5、语言。此外,有6.3%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更有一些少年黑客缺乏社会责任感,利用网络知识恣意妄为,破坏网络秩序。 5、上网时间的无节制。不少青少年一上互联网就不能自制,他们沉溺于网络,无节制的上网聊天、打游戏,甚至通宵达旦,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三、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心理成因分析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上网群体,在心理特征、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他们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现代都市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往往与心理成熟滞后形成矛盾,生理心理发展需求与社会
6、教育要求也形成了矛盾,这些都会使青少年难于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难于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易使青少年产生各种心理困扰,以上问题都将对青少年网络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根据艾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青少年时期正处于第四、第五两个阶段(6-11岁、12-20岁),这时青少年所急待解决的发展课题或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自信对懒惰、自卑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疾风骤雨”般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震撼了青少年自身,他们对自身更加关注,对自己身心的各种变化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家庭、学校、社会的要求
7、与自身的发展需求有时会成为一对冲突剧烈的矛盾,青少年在此过程中会不断思索、选择,并反复尝试,他们试图用自身积累起来的各种知识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最后形成某种生活策略。 然而,由于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学业竞争异常激烈,不同文化相互撞击,使青少年的成长面临更大的困惑与挑战,他们非常需要有效的支持与帮助。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家长等的引领作用相对滞后,他们不仅不能成为青少年的贴心朋友,反而给青少年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使青少年遭受更多的挫折,这些都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