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180407
大小:37.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2-01
《上海中考固定文言文句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学文言文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 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
2、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
3、事》)——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 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自勉啊! “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孰与……/……何如……/……孰若……/……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都
4、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 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何(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
5、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何……之有可译为:“有……呢?” 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②夫晋,何厌之有? 4、何有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无乃尔是过与?
6、(《论语》)——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7、 1、何其……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2、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过去了的事不去想,也就
8、算了吧!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惟)……为……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例如: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②唯谨慎为得久。 2、唯(惟)……所……可译为“任凭……”“随便……”。 例如: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例如:今且有人于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