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点

ID:32010751

大小:861.0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9-01-30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点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点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点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点_第4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1课第2课第3、4课总体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演变形成原因、含义、表现与意义诸子:百家: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新发展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

2、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形成原因: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兴起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盛“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百家争鸣”含义:历史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古代中国文化百家争鸣意义:(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变革

3、精神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道家: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哲学思想:①“道”是万物本源,否定“天命论”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哲学、伦理学及中国人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深远影响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宣传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反映了没落

4、贵族完全丧失了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战国时期,道家学说中又产生了追求治身(养生)和治国的黄帝之学,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它与老子的说统称黄老之学。黄老思想是西汉前期(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休养生息政策的思想基础。黄老政治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但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思想主张:发展趋势:作用(贡献)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法家: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①主

5、张“法治”,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②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③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主张变法革新。兼爱、非攻、尚贤、节用思想主张墨家: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及原因:一度成为战国时期显学;①战国时生产力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②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领域主要内容思想学说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文化贡献儒家1、孔子“仁”(核心)、“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优则仕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儒家

6、六经2、孟子价值观:重义轻利,舍生取义。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伦理观:性善论3、荀子1)“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4)性恶论3)“君舟民水”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2)“礼”“法”并用荀子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他认为,要实现王道必须先有霸道。秦长期以法家思想治国,秦国宰相李斯和秦王嬴政非常欣赏的法家代表韩非,均是荀子的学生。所以,许多儒家学者不认同荀子是儒家学者。资料链接比较孔子、孟子

7、、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学思之窗P6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王道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1)时代:(2)目的:(3)观点孔子处奴隶制瓦解的春秋,孟、荀处封建社会形成的战国。孔子-维护奴隶制为目的;孟子、荀子-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战国后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联系:三者有互补性,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战国时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

8、想基本格局。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小结:儒家提倡仁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宜用儒家路线。法家提倡法治。在动荡年代宜用,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新儒学西汉武帝后百家争鸣法家流行春秋战国法家秦朝黄老之学西汉前期(武帝前)小结:从春秋到汉武帝治国思想是演变经过:秦用“法”的原因:历史原因:秦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六国基础;现实原因:秦统一后面临加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