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汉宫秋》悲剧艺术二题

【课外阅读】《汉宫秋》悲剧艺术二题

ID:31950445

大小:2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29

【课外阅读】《汉宫秋》悲剧艺术二题_第1页
【课外阅读】《汉宫秋》悲剧艺术二题_第2页
【课外阅读】《汉宫秋》悲剧艺术二题_第3页
【课外阅读】《汉宫秋》悲剧艺术二题_第4页
【课外阅读】《汉宫秋》悲剧艺术二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外阅读】《汉宫秋》悲剧艺术二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外阅读】《汉宫秋》悲剧艺术二题“悲剧艺术是一种特别艺术”(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美的艺术力量,是任何别的艺术所难以替代的。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是写王昭君与汉元帝的爱情悲剧的。在所有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的古典戏剧中,《汉宫秋》被人称为“绝调”(焦循《剧说》),至今,仍以不可抗拒的魅力,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悲剧形象美的创造自汉代以来,王昭君的悲剧故事代代相传,以昭君悲剧为题材的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多不胜数。但是,在《汉宫秋》以前,没有一部作品中的昭君形象能达到悲剧审美的要求,而马致远在《汉宫秋》的悲剧创作中,做了开拓性的艺术创造,第一个创造出具有悲剧形象美的昭君形象。总结

2、一下马致远创造王昭君悲剧形象的艺术经验,对于我们认识悲剧创作的艺术规律是有益的。 王昭君的形象是《汉宫秋》悲剧的灵魂。她是悲剧事件的心人物,作为主唱角色的一切唱调——汉元帝的内心活动,主要就是围绕着王昭君而展开的。更为重要的是,王昭君还是《汉宫秋》中唯一的一个被剧作家全面肯定的悲剧人物形象,有着强烈的悲剧美的感人力量,她使以往任何同类题材作品中的昭君形象相形见绌。正是王昭君悲剧形象的美,使《汉宫秋》获得了永久的魅力。 马致远对昭君形象是怎样构思与创新的?这只有在昭君故事历史发展的比较中,才能看清。 昭君和亲出自汉朝,其事始见于《汉书》中的《元帝纪》和《匈奴传》。但是,记载较详

3、,并使昭君成为一个悲剧性人物的,是《后汉书·南匈奴传》。据《后汉书》记载,昭君是以民间“良家子”的身份被选入宫的,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待召掖庭的宫女。她“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自请求行和亲,这一勇敢的带有反抗意味的行动,见出昭君是一个有个性、有见识的女子。这是王昭君最初作为悲剧性人物出现时的本来面目,应该说,也是符合生活真实的面目,因为她的命运不仅概括了广大被压迫被损害者的命运,而且从她的性格行动当中,也体现出些那身处底层的人们要与命运搏斗的精神,而这正是生活的底蕴。这些见于正史显著地位中的记载,历代创造昭君故事的作者们,是不会不知道的。但是,他们之中的绝

4、大多数人都未能正确地利用这一历史素材,在写出昭君不幸命运的同时,使她富于反抗的性格放出光彩,反而是用愈来愈浓重的宿命色彩,把她涂抹成一个只知一味悲苦啼哭的薄命女了。马致远却能独树旗帜,正确地把握昭君的悲剧性格,并使之达到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统一。马致远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有其主客观的条件在。在元代,异族统治者的歧视和压迫政策,把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抛向了社会的最底层,科举无门、仕途堵塞,他们只好走向民间,将自己的才华用于杂剧创作。这就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的身上发现真、善、美,并将其表现于自己的作品之中。马致远正是这样。时代的生活,斗争的实践,使他深刻地认识到

5、,汉族统治集团是无所指望的,只有普通的劳动人民才能充当反对异族侵凌,维护民族尊严的真正英雄。从这种认识出发,马致远完全撇开了《琴操》把昭君的出身写成“齐国王穰女”的做法,而把《汉宫秋》中维护民族尊严的巾帼英雄王昭君的出身,从《汉书》、《后汉书》中的抽象的“良家子”,进一步改为具体的“务农为业”、“家道贫穷”的“庄农人家”,并在《汉宫秋》中对这位农家女儿的爱国举动做了全面的肯定与赞颂,而对汉朝的满朝文武官员甚至汉元帝进行了批判与指责。马致远对昭君出身的这种改造,为突出昭君悲剧性格的美,铺下了一块坚硬的基石。剧中,毛延寿所以要将昭君的美人图点上破绽,一是因为昭君“家道贫穷”,无钱

6、贿赂,更重要的是昭君还“倚容貌出众,全然不肯”。历代惋惜昭君不曾以重金买通画工的大有人在,如南朝梁女诗人沈满愿的《昭君叹》:“早信丹青巧,重货洛阳师。千金买蝉鬓,百万写娥眉。”李白《王昭君》:“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马致远没有采取这种态度去写昭君,而是写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儿王昭君不仅被皇帝的使臣选做宫女,而且还要选为第一,对此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昭君却无动于衷,鄙夷不屑。正是她这种傲岸的性格,惹恼了毛延寿,招来了不幸的命运。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马致远笔下的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任凭命运的风浪随意抛撒的“薄命女”了。随着矛盾冲突的发展,马致远让昭君的这种性格的美在悲剧

7、的结局中得到了升华。番使催索王昭君使悲剧的冲突达到高潮,矛盾的焦点集中到了昭君身上。是否去和番?懦弱的汉元帝与屈辱的满朝文武大臣束手无策。而王昭君却深明大义,在此民族危亡的紧迫时刻,“怕江山有失”,“为国家大计”,毅然割舍了与汉元帝的爱情生活,挺身而出,“情愿和番”,保全了国家的安宁。接着,她又为免遭异族统治者的玷污,维护民族尊严,在番、汉交界处,纵身投入“黑龙江”,壮烈殉国。这里,当时那种胡强汉弱、毛延寿卖国求荣、匈奴恃强要挟的形势,与王昭君的性格之间构成了尖锐的冲突,并成为昭君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因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