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60094
大小:61.2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7
《心学思想发端――龙场悟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心学思想发端一一龙场悟道【摘要】在王阳明学术思想的创立过程中,也有着一个变化的过程,最终其学养修为才达到日臻完美的境界。阳明龙场悟道,确立了此后心学思想的发展方向,成为它的思想演进的最重要的篇章,由此他解决了“格物”与心和理之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关键词】心学;致良知王阳明字伯安(公元1472-1528年)成化八年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书香门第,出生时其祖母梦见天神送子自云端飘然而来,故为其取名王云。出生后的王阳明至五岁不能发声,经异人点拨将“云”字改为“守仁”二字。成年后他自称阳明子,因为他曾经在会稽阳明洞内隐居过一段时间,有曾经创办过阳明书院的缘故,得到了阳明先生的称号,谥号王文成
2、公。在王阳明学术思想的创立过程中,也有着一个变化的过程,最终其学养修为才达到日臻完美的境界。最初一个阶段,阳明'‘遍读考亭之书”,狂热的钻研朱熹理学,曾经格竹七天;第二个阶段,阳明龙场悟道,确立了此后心学思想的发展方向,成为它的思想演进的最重要的篇章,由此他解决了“格物”与心和理之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最后一个阶段是阳明平定了江西宁王朱宸濠之乱反遭奸人构陷,经历过百转千回的曲折人生之后,阳明深刻的感知到从外在现实世界找不到挽救摇摇欲坠封建帝国危机的制衡力量,但是主观上阳明又期望能够挽救世道人心,他开始回归本心,把希望寄托在封建道德的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上。开始从内心深处寻找抵御
3、外界灾难的心灵支柱,这就是天然至真至善发源于本心的“致良知”学说,“致良知”是他的学说的精魂,是阳明思想和修养成熟的标志。“良知”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先验色彩的强大道德意志,源流在《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是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相信人具有仁、义、礼、智、信的本性,这种天赋与美德就是良知良能,王阳明将心学的宇宙本体论和这种道德先验论结合在了一起,完善了自己的学说,进一步扩充了它的内涵。王阳明在命运多舛的生活背景中逐渐体悟出孟子良知之意,逐层深化。再运用"良知”学说重新诠释了《大学》的“知”,扩充了“良知”的内涵,“致良知”是他本人从经典之中悟出的。钱绪
4、山(德洪)作为为《王文成公全书》作序的一位阳明门生,他曾说过:"惟文成公奋起圣远之后,概世之言致知者,求之于见闻,而不可与酬酢,不可与佑神。于是取孟子所谓良知,合诸《大学》,以为致良知说”。拉开阳明心学思想体系序幕的是阳明人生中历经的另一次巨大转折,也是其精神转向的源头、心学思想的发端一一龙场悟道。此时距离青年阳明格竹失败已是十六年之遥了。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明孝宗驾崩,当时年纪只有十五岁的明武宗继位。他重用以刘瑾为首的奸佞之臣,宦官“八党”把持朝纲,朝野上下一片混乱。顾命大臣大学士刘健等人上奏朝廷请求诛杀八党。刘瑾等人蒙蔽武宗,颠倒是非,反将刘健处以免职之罚,刘健、谢迁被驱
5、逐之后。南京户科给事中戴铳、监察御史薄彦徽等人坚持上书,要求除掉刘瑾等人,弹劾“八党”之一的高凤,请回刘健、谢迁,结果是刘瑾矫传圣旨立即将他们逮捕入狱。正德元年丙寅(1506)二月,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上奏朝廷“宥言官、去权奸,以开忠党之路”,不顾个人安危指责武宗对待言官不妥,将矛头对准了刘瑾,要求释放戴铳、薄彦徽等人。王阳明因此开罪了刘瑾,最终被廷杖四十,关进大牢半年之久。出狱后,朝廷将他贬谪为贵州龙场驿驿丞。正德三年戊辰(1508)年春天,王阳明经历艰辛险阻终于来到了位于贵州西北修文县的龙场。这个时候正可谓:前有猛虎,后又追兵,左又饿狼,右有深渊。世界荒凉,人心冷漠。刘瑾欲加害阳
6、明之心未死,与此同时也不时会受到地方官们的欺凌。阳明心学思想的发端,整个哲学思想的转向就是在这种严苛的环境之中完成的,作为思想演变的重要转折点对于龙场悟道最精确的描述无疑来自于《年谱》:'‘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魁题,蛊毒瘴步,与居夷人❷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旧无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时瑾憾未已,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而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
7、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1由年谱记载可见,阳明的大彻大悟思想飞跃式来自于他对艰难环境的克服,甚至是对死亡的清醒认识和超越,生死一线间是阳明当时的处境,濒死体验是他的哲学具备了最为理性的哲思。叔本华曾经说过:“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所带来的反省,致使人类获得形而上的见解,并由此得到一种慰藉”。2可见东西方对于对待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