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层新闻的采写与“地气”

浅析基层新闻的采写与“地气”

ID:31669454

大小:56.4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6

浅析基层新闻的采写与“地气”_第1页
浅析基层新闻的采写与“地气”_第2页
浅析基层新闻的采写与“地气”_第3页
浅析基层新闻的采写与“地气”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析基层新闻的采写与“地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基层新闻的采写与“地气贵州思南电视台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在习总书记调研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3家中央新闻单位后主持下召开。会上习总书记用“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48个精辟的词语概括了在新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这让奔赴在新闻一线上的媒体记者感慨良多,而作为县级新闻媒体的记者,如何做好党的舆论工作的宣传、如何做好政府的喉舌作用、特别是如何把控基层新闻的采写?接好“地气”或

2、许能给我们的新闻采写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习总书记在会上说:“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民为国之木,做好国家政策与民声社风的对接报道,这将是媒体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此,对新闻的釆写就要求媒体记者能把握大局,“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与百姓心声连成一体,接好“地气”。新闻前提讲究真实,但在采写一篇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时,其原始素材应不是全部原封不动的直接纳入新闻报道中,而须经过媒体记者在不违背新闻真

3、实性的原则下的筛选和提炼。从新闻事实到写作报道的过程,就是记者对新闻进行筛选、提炼并形成新闻报道的过程。一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如果用群众和文学家两类人的眼光来评价,那应该是群众看到事实,教化育人;文学家看到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美,享悦心灵。事实是根木,接好“地气”才能让群众享受实惠,故而,在新闻采写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新闻素材内置的意义,找到新闻事实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人们常说“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新闻也是如此。当我们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获取信息,形成认识,再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这就是写作。新闻有策划

4、性的也有即时性的,两者都需要我们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新闻焦点和分析新闻背后的深刻意义。分析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经过分析再加以综合,素材才能由零碎的材料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新闻这个整体则需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起到正能量的作用。“地气”正是群众生活的常态,而接好“地气”则是媒体记者走入群众生活的关键之一。“在复杂的世界传播格局中,中国的新闻理论研究既不能离开自己的光荣传统,又少不了面向世界海纳百川的胸怀!”这是九十高龄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汉奇最近在一次大会

5、上的发言。作为一个基层新闻记者,笔者注意到,最近在国内新闻界启动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行动,已为读者、听众、观众奉献了一大批散发着泥土芬芳,透射出生活热力,反映民众真实心声和诉求的、采集于基层的鲜活报道。表面上丰富充盈,但是,这样的报道于全国而言也是鲜为少见的,丰富不等于丰收,充盈并不一定充实。巨量的新闻采写报道,都面临着如何接好实际的“地气”的问题。基层工作经历告诉并不断提醒笔者,新闻报道可选用特定的新闻素材,但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分析、议论是否客观,则涉及记者必须坚守的基本价值立场。立场来自哪里,除了来自新闻事实

6、本身,亦来自记者是否“接地气”以及“接地气”的程度。很长一段吋间来,新闻报道的触角、笔墨、镜头、话筒过多集中于明星大腕,渲染独特个体不具普遍性的奇情怪想,宣扬个别成功人士不可复制的传奇,沉迷小众旨趣的自我玩赏,热衷于无事生非和无病呻吟,导致报纸、广播、电视的不少报道脱离社会真实生活和劳作,与读者、听众、观众的现实需求越来越远。这足以说明,新闻报道贴近社会真实尤为迫切和正视。因此,虽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行动适才起步,且各地实际推进程度参差不齐,效果有待吋间检验,但笔者仍愿用是否接好“地气”去评价新闻报道的质量和艺术

7、性。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已经使整个地球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大平台,这既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配置了合理的新闻传播政策依据,更从民本的立场赋予了受众前所未有的信息分享权利。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多的互联网用户国、最有潜力的传播市场,当然百姓受惠面也勿须赘言,新闻采写的质量任重道远,必然呼唤着记者深入新闻一线。譬如,“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之路,也是传播之路、民心沟通之路。信息的跨境落地、接收互动,内容、理念、模式、互信问题都亟待解决,需要脚踏实地去研究,去实践,去创新,接好“地气”。诚然,方老先生的皓首疾呼,正是有责任感

8、的理论前辈,向后起之中青年学子发岀的肺腑之言,兼具史鉴理性与恳切教诲之情,当记取之。而呈现在眼前的严酷事实:自从有了互联网博客尤其是微博,媒体记者脚底所沾的泥巴越来越少,离生活之真渐行渐远,通过触网“炮制”而非深入基层采写的报道越来越多。过去的某个特定年代,譬如“十年浩劫”时期,新闻报道之不正常谓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文件,如今则滑向大报抄小报、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