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06605
大小:373.0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15
《名校精选试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
2、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该描述应符合()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2.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B.前者主张尚贤,后者主张德治C.前者主张霸道,后者主张王道D.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军功3.一位先秦的思想家认为:齐桓公致力于联系诸侯,维护封建秩序,是一位尊规守道的好君主。晋文公虽然协助周天子平定叛乱,却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大逆不道的人。这位思想家属于()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4.孟子提
3、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从中可以看出()A.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B.两者没有任何关系C.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D.两者意思完全一样5.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6.佛教宣扬“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据此判断,佛教和心学的关系是()A.心学是对佛教的继承发展B.佛教与心学本质一样C.佛教之中包含了
4、心学的思想 D.心学思想受到佛教影响7.《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A.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B.要用心去体会理的存在C.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去体会理D.要“存天理,灭人欲”8.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A.杏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B.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C.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D.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9.“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
5、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这段话意在说明()A.心外无理B.心即理也C.发明本心D.格物致知10.明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体现了李贽()A.以“异端”自居,提倡工商皆本B.“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C.主张“私欲之中,天理所寓”D.鞭挞程朱理学,挑战正统思想权威11.明清之际某思想家提出:“君子之为学也,……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救之。”“孔子之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于水火之心……故曰:载之空言,不
6、如见诸行事。”材料反映了该思想家()A.主张经世致用B.力挽儒学危机C.维护理学正统D.反对盲从孔子12.据《汉书·地理志》所载,以儒家提倡的仁、义、礼、忠、孝、节等命名的地名还很少。东汉以后,这类地名增加很快;到清代,占据了很大比例。这反映出()A.封建伦理道德意识逐渐增强B.清代人的思想文化水平较高C.《汉书》记载的内容很不全面D.统治者不断革新先秦的儒学13.儒家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于是律许容隐,不要求子孙作证,更不许告祖父母、父母,告者绞。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法律()A.外儒内法的特点B.以礼入法的特点C.刑礼结合的特点D.注重人事的特点14.班固作《汉书》,内有
7、《古今人表》,列1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A.以时代先后为顺序B.以儒家标准为准绳C.以社会贡献为根据D.以个人善恶为标尺15.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