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00402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让历史课堂常开生命之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历史课堂常开生命之花 摘要:从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分析了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育者,应如何从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生命价值观”中挖掘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锐意进取,争做有用之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构建具有“生命化”的历史新课堂,使其焕发出青春活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生命教育;有效结合;方法策略 生命对于每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本应该受到很多青少年关注的问题,却一再被轻视、忽略。我们的历史教育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是对历史事件分毫不差的背诵,还是对历史人物津津乐道的评论?我们常说的“读史明智”,是要开启学生怎样的心智?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领悟到,历史教学的本质应该是
2、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起点,这是新时代赋予历史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新时期青少年暴露出的生命教育缺失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新任务。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从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生命价值观”中挖掘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锐意进取,争做有用之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了思考与研究。 一、对已有资源进行提升,赋予历史课堂生命活力 历史课堂常常会陷入“沉闷”状态的大部分原因在于教师,我们常说“孤独”4的课堂主要就是因为忽视了情感沟通。而在历史内容中,更多的人与事件是距离青少年很遥远的生命片段,如果教师只是做一个知识的传递者,只想着完成教学任务而实施教学,那么学生注定终将是游离于生命本质之外的一个执行任务
3、的“被控制者”。教师要注重历史教材中已有资源的提升与转化,以学生的情感作为知识的介入点,让他们以自己喜欢并接受的形式透过历史去主动探寻生命的意义。如当讲到“黄花岗起义”事件时,烈士们从容赴死的精神让学生感到了一丝敬畏,但当笔者拿出林觉民(七十二烈士之一)当时写给妻子的一封《与妻书》时,学生被深深打动了。英雄人物背后是与普通人一样的柔情似水,但即便如此,他仍旧选择了舍小义取大义,毅然决然地勇敢献身。这种爱,超越了男女之情,超越了亲人之爱,他们用行动表达了自己对祖国之爱、对民族之爱,用一腔热血对生命本质进行了最深刻的诠释。学生思考至此,敬畏之余仿佛窥探到了生命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二、善于捕捉生成
4、资源,“无痕”实施生命教育 新课标强调的就是要让课堂呈现出开放性、主体性特征,开放性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学生心灵的开放,思维的活跃,而激活思维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课程中那些不可预知的资源为学生生成一个个鲜活的亮点,借此点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对生命产生种种思考,并在思考中赋予生命以崭新意义。如在讲到“戊戌变法”时,当学生在视频中看到维新志士谭嗣同用鲜血、用死亡试图唤醒国人之麻木时,学生没有预期的热血沸腾和心生敬畏,而是在观看的同时,表露出了不赞同的态度,他们认为用这种方法太过迂腐。这就暴露了学生在对待历史时太过于主观与片面的缺陷,同时也说明了学生已经学会用自己的立场去看待历史问题,而这也恰恰是学
5、生思维的活跃点,借助这个“点”,生成非预设性教学资源,就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师立刻组织学生围绕“谭嗣同就死的意义何在?”4这个话题进行了现场辩论,提醒学生可以以当时历史特定的背景对人物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很快学生就投入到激烈的辩论中,有的提出了谭嗣同如果不死,应该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如号召领导更多的人投入变法中;但同样也有的学生认为,当时国人已经麻木,只有鲜血和死亡才能够将人们从麻木的状态中唤醒,就如同明朝时期的杨继盛一样,用死谏点燃人们的愤怒之情,正义之感。在学生的争辩中,或许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开始了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在历史面前他们展现出了最真实的自我。
6、 三、拓展多元化资源,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历史不但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过去,更是让学生在了解过去的同时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历史的观点,积累历史的经验,然后应用到现代生活中,学会爱生命、爱人、爱国家。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注重采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对学生施以生命教育的机会,让学生旺盛的生命力随处可以感知。如学到我国当前土地资源的内容时,可以以学生生活的家乡为背景,为他们创建一个生活化的历史情境:先是几十年前家乡遍地坟墓和到如今殡仪馆内的骨灰纪念堂、生态公墓的对比;然后是一组数据对比:某渔民如果想建一个坟墓就要动用上万元,但如果将骨灰存在殡仪馆只需要花费25
7、00元左右,到底哪个更“划算”4?从对比中,你是否想到了我国土地资源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这就是将生活转化为知识,然后将知识上升到实践理论的一个过程,这种取材于现实的教育,贴近生活,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的点滴均与历史有关,与生命有关,他们会在关注历史、关注生命的同时,形成积极的行动,而一旦落实到行为上,生命教育的本质就凸显出来了。 总之,任何教育都不能脱离生命教育的本源,教师必须始终将学生放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