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52154
大小:113.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10
《用“同乐”撑起一片爱的天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用“同乐”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从教33年,担任校长18年,每到一个学校,这个学校就会有别样的风采。2013年8月,她调任西宁市大同街小学校长,短短两年后,这个不起眼的城区薄弱小学就如同脱胎换骨,成了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社会赞许的“好学校”。 她就是王玉青,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子,却让学校充满了许多的“不普通”。在这许多的“不普通”背后,是一种叫“同乐”的理念追求。 几年来,王玉青就是这样怀着“乐教、乐学、乐园”的教育梦想,践行“以爱育爱,润德无声”的管理理念,用“同乐”文化撑起了校园里一片爱的天空,开辟了一条以和谐德育体系为根基的学校发展新路子。 乐园:体味共同前行的快乐 大同街小
2、学创建于1921年,是西宁市一所“古老”的城区小学。校园里那几棵有着300年历史、历经沧桑的古榆树和三圣庙,彰显着古城西宁文化的厚重。 走进大同街小学,第一感觉是“古朴”:校园面积不大,教学楼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建筑,近年虽经粉饰,但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建筑群中,依然掩盖不了年代的影子。 校门口接孩子放学的家长说,你可别小看了大同街小学,人家的“同做真人,乐求真知”八字校训可是实实在在,落实到了师生的言谈举止中。10 仔细一瞧,家长们还真不是替学校说好话,不信看看那门口的牌匾――“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德育研究规划课题重点实验学校”“青海
3、省示范家长学校”“青海省绿色学校”“西宁市德育示范校”等等,这数十项荣誉,印证着学校发展的足迹。 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与王玉青主导的“同乐”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密切关系。 多年来,大同街小学一直坚持“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办学理念,努力建设“师生成长的乐园”。为着这个目标,学校“以乐于读书,勤奋为乐;乐于服务,助人为乐;乐于锻炼,健体为乐;乐于交往,合作为乐;乐于参与,实践为乐;乐于开拓,创新为乐”为核心内容,形成了“同乐”特色学校文化。 王玉青校长解释说,“同乐”之“同”,乃“大同”“共同”“共通”。“同乐”之“乐”,即“乐教乐学”“乐在其中”。“乐”是一种平和、喜悦、融洽的情感体验
4、和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是身心和谐追求学问真理的积极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和谐发展是同乐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大同街小学的“同乐教育”以共同、大同为起点,强调办学模式与形态上追求“风格独特、和而不同”,办学路径与手段上提倡“求同存异、同生乐进”。而其根本出发点是“以师生为本”。所以简而言之,“同乐教育”就是有着相同志趣、愿景的人在一起,共同营造真诚、快乐、幸福的教育生活。 为了打造这样一所“同乐”10的校园,王玉清首先在学校环境上做文章,建设“绿色学校”,给了师生们一个爽心悦目的生活和求知园地。 王玉青说:“绿色学校不仅仅是‘绿化学校’,而是一种整体性的教育和管理,鼓
5、励师生民主平等参与学校环境教育,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和联系,提高师生环境素养,并落实到行动上。” 在这一观念的引领下,王玉青带领师生打出了一套和谐德育、绿色学校建设的组合拳。 他们着眼环境品位的提升,首先让主教学楼焕然一新:每层设置文化主题,一楼为“同心”,意为学校、家长、学生同心,才能实现“乐教乐学”的教育梦想;二楼为“同趣”,以生动活泼的音符和色彩丰富的加减乘除符号构成书架,意为让阅读丰富人生,用读书打好人生底色;三楼为“同德”,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四楼为“同智”,意在引导学生系统、理性、智慧地做人做事,探索求知。 同时,每个班级因年龄而异,凸显不同的文化特色
6、,创建温馨如家的教室,带给学生愉悦放松的学习精神状态。 王玉青认为,“同乐”文化下的绿色学校建设的核心是“和谐”,即通过共同努力,让师生关系更融洽,让学生学习更快乐,使校园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 两年来,大同街小学师生在“同乐”文化的感召下,积极行动、切身感悟、乐于体验,让“同乐精神”渐渐内化为学习和成长的动力,为学校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之基。 乐教:感受专业提升的快乐10 大同街小学是名校,在当地声誉甚佳,而这种声誉的取得,靠的是创新教育和“以德立人”的教育理念,而非过硬的设备设施。 到大同街小学任职后,王玉青就从实际出发,确立了“以德立人,创新求真”的教师发展
7、思想,将师德建设摆在学校管理工作首位。由此,学校德育及教师团队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 几年来,王玉青与老师们一道,大胆革新、完善大课程体系,开展了德育课程的校本化研究,倡导师生自主发展,倾力打造“快乐教育”特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们首先在古诗文诵读中尝试更新课程结构,取得实效后,近两年来,又在微课程的开发使用上进行了积极尝试。 无疑,作为一种补充性的课程形态,微课程更能体现教师的个性化追求,也更能满足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