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应变式肥水高效管理技术

杂交水稻应变式肥水高效管理技术

ID:31369198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9

杂交水稻应变式肥水高效管理技术_第1页
杂交水稻应变式肥水高效管理技术_第2页
杂交水稻应变式肥水高效管理技术_第3页
杂交水稻应变式肥水高效管理技术_第4页
杂交水稻应变式肥水高效管理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杂交水稻应变式肥水高效管理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杂交水稻应变式肥水高效管理技术  摘要根据水稻高产目标要求,充分发挥肥料增产效应,促进粮食稳产增收,介绍水稻应变式肥水高效管理技术模式,该模式显著提高了杂交水稻的产量,发挥了杂交水稻品种的产量潜力,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氮、磷、钾肥的养分利用率,减少了由于施肥不当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  关键词水稻;应变式肥水高效管理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1-0062-01  近几年来,虽然高产杂交水稻品种推广使粮食产量保持稳产增收的水平,但水稻单产仍然有一定的提

2、高空间。水稻平均产量在8250~9000kg/hm2,除了部分地区的品种因素和时有发生的异常气候等自然因素外,新品种栽培技术不配套、施肥技术不科学、水分管理粗放以及病虫害发生严重等是水稻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为提高水稻单产土壤是基础,肥料是关键,在肥料的施用上要做到科学、经济、环保。  1水稻生产上存在的肥水方面的问题  1.1施肥不科学5  施肥总量偏低,氮肥施用量和运筹方式不合理,即施氮量偏高(占12%)或偏低(占60%)、氮肥过于集中,水稻生长的前期(基肥、分蘖肥比例过高),与水稻吸收养分的特性不相匹配;磷、钾比例

3、、尤其是钾肥比例明显偏低;有机肥、中微量元素很少施用;施氮量和磷钾比例不合理与氮肥的分配与水稻的营养特性不相适应。此外,农民过分依赖化肥,有机肥施用不足,导致土壤有机质缺乏。  1.2水分管理不协调  一是前期(移栽后)田面水层较深,既不利于水稻返青发棵,在此期间如遇降雨,也很容易形成地表径流,造成肥料的流失,不利水稻分蘖;二是晒田技术应用不合理,晒田随意,超过50%以上的农户晒田时机不合理,更没有注重晒田的强度;三是水稻生长后期断水过早,水稻生长后期搁田太早,影响了杂交水稻的二次灌浆及千粒重,从而影响了水稻的产量[1

4、]。  2应变式肥水管理技术  针对水稻生产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在结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变式”肥水高效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以水稻品种营养特性为基础,以调整氮肥用量、增施钾肥和补充微肥为重点的平衡施肥技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为重点的氮肥后移技术;以水稻实际分蘖数为指标的中期够苗晒田技术;以满足水稻生育后期二次灌浆从而提高稻谷千粒重的增施粒肥技术和推迟断水技术等。  2.1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  采取多种形式的秸秆还田,并积极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达到2250~3000kg/hm2,可大大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弥补化学钾肥施

5、用的不足。  2.2氮磷钾推荐施肥量5  通过对所有田间试验的施用量与对应产量进行分析,得出江汉平原区域水稻经济合理的施用量为纯N205kg/hm2、P2O568kg/hm2、K2O89kg/hm2,比例约为1.00∶0.33∶0.43。可以根据地块土壤肥力状况、品种进行微调,因地制宜搭配,农民按方案施肥时,氮肥可使用尿素,磷肥可选用钙镁磷肥和普钙,钾肥选用氯化钾为主,对于缺硅的田块,要建议农民适量施用硅肥,对于缺锌的田块要在苗期施用锌肥,大粒锌和持力硼分别施用3kg/hm2。  2.3确定基肥追施比例及时期  水稻氮

6、、干物质积累前期缓慢,而在成熟期有明显的氮吸收与干物质积累的二次高峰,因此在肥水管理上,前期肥料的供应要缓,中期要稳,后期要促,才能与水稻养分的吸收特性相匹配。在氮肥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提倡氮肥后移[2],重施穗肥,将氮肥底肥的比重控制在40%~60%,分蘖期至齐穗期的追肥可以用SPAD值来变量调控,大于SPAD上限值(39~41),施N总量的10%,小于SPAD下限值(35~37),施N总量的30%,在中间值,施N总量的2O%;不同品种阈值略有不同;简便合理的氮肥运筹方式为40-30-30-0或者4O-20-40-0,

7、如果要减少施肥次数,底肥控制在40%~60%,其余作穗肥施用。  2.3.1分蘖肥。水稻分蘖肥可促进水稻早生早发,争取低节位的分蘖,一般在分蘖7~10d施肥,肥料的种类和数量根据土壤、底肥、气候和苗情进行调整,在晴天以施用速效氮肥为主,浅水施肥,以提高肥效。  2.3.2巧施穗肥。土壤底肥足,蘖肥重的少施和不施,稻株瘦弱的要施穗肥,一般施用尿素150kg/hm2,在生育期氮肥多而磷钾肥少的田快,可酌量补施磷钾肥[3]。5  2.4科学晒田  用水稻分蘖数作为指标来确定晒田的开始时间和控制晒田强度,单株分蘖数达到11.0

8、~11.5穗,最高单株分蘖数控制在15~18穗,分蘖数达到预期的有效穗数(高产品种要求270万穗/hm2左右,即12穗/株)开始晒田,而晒田时间的长短和强度以最高苗数控制预期穗数的50%为宜(375万穗/hm2右,即17穗/株),一般晒7~10d。确保成穗率达到65%以上,可以提高水稻产量5%~7%,主要是提高了成穗率,从而提高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