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一节公开课引发的点滴思考

从听一节公开课引发的点滴思考

ID:31305688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从听一节公开课引发的点滴思考_第1页
从听一节公开课引发的点滴思考_第2页
从听一节公开课引发的点滴思考_第3页
从听一节公开课引发的点滴思考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听一节公开课引发的点滴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听一节公开课引发的点滴思考  【摘要】听了一节《荷塘月色》公开课,老师使用作批注的方法来让学生解读文本,其中的某些细节让我反思了我们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公开课;作批注;反思;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有幸去学习观摩,听了一节《荷塘月色》公开课,老师上的课可谓精彩,学生也表现得非常优秀,而我却陷入了沉思。让我沉思的是关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关于我们的语文考试制度……《荷塘月色》写得很美,让人陶醉,沉思却让我感到彷徨无助,一如朱自清当年找不到人生的出路。  让学生学会准确地解读文本,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肩负的重任。我听的这节《荷塘月色》公开课

2、,正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  上课老师采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来解读文本――为文章作批注。可以说这样让学生解读文本是很有创意的。按照上课老师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主要是对《荷塘月色》的内容、感情作批注,第二课时主要是对《荷塘月色》的修辞手法、动词、叠词作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人物等等,上课老师选择其中几点作了很好的示范。我听的是第二课时的课。我以上课老师在堂上对文本修辞手法的批注的授课内容为例进行探讨。老师要求学生对“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批注。老师同时展示了一位优秀学生的批注:“4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花比

3、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子中白花的美,也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接着老师分析出这份优秀批注的结构:手法+分析+作用+感情。然后,老师将几位同学“有问题”的批注按照优秀批注的模式进行修改。最后的研讨结果是得出惊人的一致的答案:全部答案均包含“手法+分析+作用+感情”的结构。  老师是有才华的老师,学生是优秀的学生,上的课也可谓非常成功,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老师的本意可能是想通过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解读文本,即采用批注的方式,这点值得赞许。但是,这节课所体现出来的某些细节,却让我沉思良久。  批注这种做法古而有之,如金圣叹批注《水浒》等名

4、著,都自成一家之言,让人拍案叫绝。批注是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心有所感即用三言两语记录阅读时的感受的一种方式,所以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个人色彩,完全可以成就一家之言。而我们不要求学生现在就能够成就一家之言,但起码批注得有些个人感受,有些个性,显示出自己阅读的智慧,可以说要鼓励不拘一格的批注。比如课堂上让同学们“修改”的批注:“运用比喻、排比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花含苞待放的形态美”、“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写出荷花的光彩夺目”4,虽然比较简单,或者说单纯,但是我认为高一的学生能够写出这样的批注足够了,因为这样的批注就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是他们阅读时的真实感

5、受,可谓直指内心。而阅读的最高境界其实也在于这样的顿悟,没有束缚的顿悟,因此我们可以不需要先规定批的是什么,因为这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批得真实。我们不要急着要求学生读那么几篇课文就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入,甚至期望他们这样就可以成为文学家,文学家不是这样就可以培养出来的。我们可以反思: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按照“手法+分析+作用+感情”的框架去要求学生呢?然后再将这些学生的批注改得失去自我,可谓规规矩矩,成为标准答案。  所以,让我沉思的是,为什么一节课会让充满个性的学生得出统一的千篇一律的所谓“答案”。如果说得明确一点的话,其实老师所设的批注框架就是我们高三复习课的答题

6、方法,“一二三,请按照步骤答题”,这就是我们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真实一面。其实,这是语文教学的无奈,这不是老师的错,是我们因考试制度导致的深埋在内心的“考试方法”的无意识引导。这种无意识引导抹杀了我们上课老师的灵感和智慧,也抹杀了我们学生那属于他们年轻人的书生意气。  作为高一新生,能不能首先养成阅读我们的经典作品的习惯,然后又有自己解读经典作品的能力?这是我们可以思考的问题。然后,我沉思的问题是何谓经典,什么作品是经典。在我看来,经典可以给我们的心灵留下或强烈震撼,或一丝感动,或沉重或轻松,或点滴思考……4最终能在我们内心留下永久印记。如《荷塘月色》,让我们感受着作者那

7、淡淡的特定情绪,享受着我们汉语言的美不胜收,这可谓经典了。可是纵观我们粤教版语文教材,经典作品到底多不多呢?我认为是不多的。虽然我们的粤教版语文教材的选文系统性很强,但我们老师和学生读了之后就会发现,尤其是现代文部分,经典的文章不多,耐得住或者能够吸引我们去细读的作品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想,单从我们粤教版语文教材的角度看,经典的文章部分远离了我们,让我们有些遗憾。我在想,这是不是我们的学生有点远离我们语文学科的原因之一呢?还有,在这个无比浮躁的社会成长起来的学生,总带点浮躁之气,所以总是难以坐得住来读几篇文章,面对我们可谓“枯燥无味”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