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84215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论历史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历史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教学目标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提出的概括性要求,是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目标的设计可谓是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一定意义上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指引作用。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既能提高教学效率,也可避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如今的历史教学设计,其教学目标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它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和效益,这急切需要我们的关注。笔者不揣浅陋,对教学目标的一些错误、误区提出浅见,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
2、、教学目标出现的问题 1、教学目标之偏靶现象。4 所谓偏靶现象就是指制定的目标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例如《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目标,有的教案是要求学完本课学生就要"掌握材料分析和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认识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认识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关注农民问题、民生问题"。如是一节课学生就能掌握材料分析和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能关注民生、关注农民问题,那么后面的很多课,笔者认为都是多余的了。事实上,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这些教学目标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要在的一个或两
3、个有限的课时、有限的资源内达到、完成,恐怕不现实,想当然。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显得十分的空洞,太偏、太难、太高,操作起来不切实际,也不可行,这就是教学目标偏靶现象。 2、教学目标之空泛现象。 所谓教学目标的空泛现象即指教学目标脱离教学内容,没有依据内容制定目标;叙写时缺乏具体感,内容与目标之间缺失应有的内在逻辑关系。这就如鱼与水分离一样,缺乏水的鱼儿只有死,缺乏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无疑是无效的。例如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一个目标是要学生学完后就要"掌握材料分析和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关注农民问
4、题、民生问题"。试想这一节课通过哪些材料让学生掌握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哪些史实让学生能关注农民问题、民生问题,这些都是脱离了本课内容,想当然的去制定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目标很空泛。 3、教学目标之多之散现象。 有的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得非常多,而且非常的散。一节课的课时有限,教学资源有限,每一条目标所指向与承载的功能太多,如何完成,这将是一个疑问,而且有的目标还是交替重叠。实际上,目标不宜太多,否则没法突出本课应该完成的目标,其主题思想也没法突出。 4、教学目标之混乱现象。4 教学目标混乱现
5、象主要涉及到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解偏差,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教的过程混淆。例如《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境,感受历史;阅读材料,论从史出,归纳概括,提炼观点;形成性作业探究,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这其中既有教师教的过程,又有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模糊了究竟是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关注过程与方法性目标,还是从教师的教学去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我们提倡以生为本的理念,目标是指向学生的,那么理应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5、教学目标之割裂现象。 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标准里将目标划分为三维,即:
6、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表达方式,主要是着眼于课程改革的整体要求,体现的是从"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如此之背景下,而今在大大小小、不同级别的公开课上以及许多杂志、书籍的教学设计上出现了固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模式--套用"三维课程目标"模式来制定课堂的教学目标。一些地区甚至剑走偏锋,要求教师在备一节课中必须按照"三维"范式来制定教学目标,公开课上若如没有"三维"的时髦新课改光环,那么就认定教师备课和教学没有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没有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仍旧是"
7、走老路"。 二、应对教学目标错误之对策4 那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好的教学目标?学界一般都认为具有明确、具体;适切、精当;整体、有机;灵活、分层等特点的就是好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避免上述那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出现偏靶现象,这是效度出问题,即没有找到真正的有意义的目标,教师应该从教学的重点内容中寻找教育目标,从学生的发展与未来生活的角度出发,找到生长点;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追问:我到底想教什么。要避免教学目标过多的问题,教师要树立不求完美,但求突破的心态和理念。教学目标出现混乱现象,是缺乏理解学生学习心理,
8、忽视描述学生学习阶梯和过程。活生生将三维目标割裂,缺乏整体把握课程的观念,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三维目标可以分开表述,但绝不意味着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相反,他们是无法分割的一个整体。能力和情态是在过程中实现的;忽视过程,能力、情态无所承载;忽视知识,能力、情态无所依托。 如何制定出好的教学目标呢?一般来说有这么几个步骤:第一步,寻意:备教材,多方整合课程资源。寻找产生教育意义的多种可能性,教师要多思考本课的内容有多少可以实现教育意义的可能性?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