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探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浅析初探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ID:31278259

大小:10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8

上传者:U-9956
浅析初探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_第1页
浅析初探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_第2页
浅析初探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_第3页
浅析初探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_第4页
浅析初探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初探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浅析初探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人们的教育观念也逐步发生着转变。《课标》也多次强调教师与学生真正互动,不仅学生会受益一生,老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要使新课程教学改革真正走向成功,必须转变了传统的教师学生的定位,明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是教学的“平等的首席发言官”,注重课堂教学的合作交流与自主探讨,交流与探讨。?  【关键词】合作交流;自主探讨;理论联系实际    同时新课程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重视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让生活走进课程,让课程融入社会,是新一轮课改教师面临的最大课程,我们要学会把学科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把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融通,在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基础上展开教学,让教学生动活泼,举重若轻,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习生活、实践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新课改不协调的行为,例如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重课堂灌输,力求把知识讲细、讲深、讲透,忽视思维的启发和过程方法的学习。这些行为说明还没有完全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还没有完全进入实施新课改的角色,还需要我们有目的、有意识的积极转变。下面就本人在生物教学中的几点认识和做法提出来与同行共研:  1目标明确,方法得当?7   理顺教材内容,吃透教材的螺旋式的知识结构,并不断归纳,补充不要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要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古人也说:“授人,不如授人以渔。由此可见,他们是读懂了,前者只能一日受益,后者则能一生受益。”  2学生实现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  理顺知识的过程中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学生的需要才是我们重组的必要。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类、对社会、对自我形成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有创意、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向往成人的社会生活,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  3精选适于合作学习的内容,树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7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进行合作学习,当遇到学习内容较多,单凭个人的努力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就可以进行合作学习。重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出现的新的问题中不断地再筛选再补充教材中相关的单元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绝大部分内容在编排时遵循了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丰富的,生动的和个性化的主动发展的空间。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不是知识收购站,他们需要的不是一杯水、一桶水,而是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大海的能力!课堂不是老师独奏,而是师生合奏,演奏主旋律的是学生,老师只是那个伴奏者!允许他们“针锋相对”,善待他们的“天马行空”,保护他们的“桀骜不驯”,鼓励他们的“各领风骚”,才能造就出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学习生活。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注重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课堂。我们的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加强生物教学的实践性,以便学生找到生活的原型。?7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站在育人的角度审视教学,改革教学,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要强化教研组和备课组在新课程指导下的集体备课,在吃透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基础上,精讲精练,充实课堂教学容量,从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点出发,讲究课堂教学的层进性、探究性,注重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提高性练习的有机结合,重视情感教育,重视习惯培养,重视学法指导,重思维训练,从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样必然会使学生终身受用,必定有利于学生的一生发展。?  所以作为一位生物教师,我们在课堂上要注重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多采用谈话交流做为教学中的重要形式,以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感到无拘无束,可以畅所欲言,思维就会被激活,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让学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发现和掌握新知识,并且获得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要鼓励创新,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并且给予一定的奖励,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重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可以结合课堂的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急性发挥;知识的学习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不必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7   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教师要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不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通透和在课堂中深刻地重现教材。而更多地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特别关心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教师的备课就意味着他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进行重组教材、有自我个性地把握教材、全面面向学生工作。这样,教师备课的教学教案就需要随着新的教学精神而有所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如教师设计“学情分析”、“课堂学生问题随记”、“课后教学追记与反思”等内容,采取课前认真分析、思考,课中及时发现问题,课后总结、反思和补充等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案的编写,已经不能再是传统的重点难点分析和简单的设问对答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更加鼓励教师编写“学案”。?7   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学方法。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个性倾向。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他前进的方向,而是汽笛他怎样去辨明方向),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不前时,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激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面对问题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成人所期待的完美的答案。课堂教学不追求最佳化,不追求一步到位,树立长远的教育目标,而不是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某一个知识点上。?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之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我们新时代的教师将伴随着新课程共同成长!?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也处于不断地革新的完善之中。如何做到让课堂教学法高效、活泼、趣味十足,如何保证教与学的个性化以及课题探究活动的开放性,是对当代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支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学胜.生物课堂教学初探.中学生物教学,2005,13  [2]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光景.教学理论问题的知识研究.郑州:教育出版社,2004,136-137  [4]教育部基础司、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4  [5]7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再版社,2004.3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