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联手,构建一体化德育模式

校、家、社联手,构建一体化德育模式

ID:31191329

大小:10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07

校、家、社联手,构建一体化德育模式_第1页
校、家、社联手,构建一体化德育模式_第2页
校、家、社联手,构建一体化德育模式_第3页
资源描述:

《校、家、社联手,构建一体化德育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校、家、社联手,构建一体化德育模式  小学是儿童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注重儿童身体健康的同时,养成一个健康的人格,也是学校、家长和社会三方共同关注的大事。儿童的价值取向尚处于萌芽时期,对于社会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尚未形成独立甄别的能力,有赖于家长及教师的引导。由此可见,小学德育要满足儿童生活化的需求,就需要构建“校、家、社”一体化的新德育模式。  一、学校教育重熏陶  学校是德育的主要基地。在儿童成长为青少年最重要的六年时光里,小学德育课堂成为儿童心理发育的培植土壤,对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提高情感意识、构筑人生观与道德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

2、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儿童的兴趣点与认知心理,寻找与教材的契合点,打造文质兼优的课堂氛围。如教材中安排了“怎样到达目的地”3此类生活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学中可引入实践环节,由教师选定一处目的地,组织学生选取抵达路线,并亲身感受一路的风景与艰辛,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塑造学生的生存技能。其次,扩展学科建设渠道。德育是一个开放性的课程资源,尽管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该课程,但德育并非独立进行的。尤其对人生观与价值取向尚在构建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德育是一个广泛的范畴,包括法制、思想、心理、道德与逻辑思维等多个方面,因此德育教学要向语文、自然与社会等学科渗透,扩大学生的德

3、育知识面。第三,培育校园文化。集体精神的锻造,是培养学生大局观与荣誉感的基石。教师要组织多层面、多范围的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并考虑学生个性上的发展,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因为过度的集体熏染,难免遏制学生树立自信与个人发展意识。  二、校家联合重互动  儿童的价值取向受家庭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原生家庭的环境,即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如影随形。儿童作为学生的身份,受教师的影响颇深;但作为孩子的身份时,家长给予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校家联合,实际上是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协作。  一方面是信息互动方面的联合。当前最主要的形式是学校向家长传递信息。多数学校相继构建

4、了“家长短信互动平台”,教师通过这一平台,向家长及时高效地反馈学生信息,使家长能够全面、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同时,一些学校开始听取家长的心声,开设了贴吧、网络讨论组等形式多样的平台,促进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也使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家的情况,便于教师与家长沟通配合,对学生采取统一的教育策略。  另一方面,家长成为教师的帮手,家庭成为德育的第二基地,使德育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践行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定期举行家长座谈会,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教师除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学习成绩外,将重心放在与家长聊天上,启发家长攫取生活元素,开展家庭德育,使家长座谈会类似于沙

5、龙活动。家长们可以畅所欲言,交流育子心得,也可以邀请学生一起参加座谈,或举办亲子活动,提高家长对德育的重视程度。  三、校社联合重氛围3  很多地区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或“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在校社共建的过程中,社会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为学生创造了接触社会、走入社会的机遇;同时,社区的介入,丰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部分社区派专人以“校外辅导员”的身份,负责学生德育的社会实践环节。由于“校外辅导员”并非专职教师,教学语言富于生活化,甚至有些“校外辅导员”直接使用家常话,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而实践环节的授课形式相对宽松自由,少了课堂的束缚,多了户外的新鲜

6、空气滋养,平添了教学的趣味性,颇受学生的欢迎。  社会活动配合教材。实践活动来源于教材,也丰富了教学内容。随着教改的深化,小学德育教材越来越注重生活化与实践性。教育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多接触社会,多融入生活,才能对人生观与价值取向做出正确的评价。  德育并不孤立存在,而是渗透于小学教育的各个层面,是其他学科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保障与基础,是培养人格健康、品德高尚学生的重要教育模式。德育不能一味地灌输、再灌输,德育强调教化,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行为,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受用终生。可见,德育作为终身教育,小学仅仅是一个起点。校、家、社联合,使学生所接触到的环境充满了

7、正能量,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便是德育追求的至臻境界。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