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65605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落实基于全面发展的“语用”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落实基于全面发展的“语用”实践 当前,不少教师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清,甚至断章取义,导致课堂出现偏差,具体表现在:①“语用”内容的泛化,没有分清“语用”内容的轻重,目标分散、模糊;②“语用”形式的窄化,将“语用”等同于“写作”“练笔”;③“语用”策略的僵化,将“语用”当做一种技巧来教学,课堂上只有传授、灌输,不能促进“语用”知识的积极转化。因此,笔者以为必须强调基于全面发展的“语用”,就是以语文实践为基点,从“语用”的内容、形式、策略等方面进行整体优化,力求在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
2、寻求平衡,促进“语用”理念的全面落实。 一、聚焦“核心的语用内容” 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需要研究的是:这篇课文关于语文的本体性知识在哪里?哪些是“普通的语用内容”?哪些是“核心的语用内容”?语文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是,如何借助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语用能力,即“核心的语用内容”,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为例,文章至少隐藏着如下本体性内容:①偏正结构的短语;②“愿意……就……”的句式;③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④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⑤详略的
3、安排;⑥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那么,如何准确选择“核心的语用内容”呢?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关注:①4学段目标。篇章结构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高年级的篇章结构教学有两个特点:一是表层结构,即在中年级“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解文章显性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深层结构,即文章潜在的表达方法和思维逻辑,在本课中则主要是指“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②文本特征。即文本中体现得最鲜明、最典型、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文体的特点和表达方面的特点;③文本在知识系统中的作用。从
4、单元主题、教材地位中发现该文本在教材中与其他文本之间的联系,确定文本在特定的位置上的教学程度。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应该成为本课“核心的语用内容”贯穿全课的教学。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板块:①由景及景,产生疑问。在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描写园中景物的第二自然段和第十三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产生疑问:同样是写园子中的景物,为什么两个自然段的景物会有所不同呢?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为“借景抒情”的教学埋下伏笔。②由景及事,探究原因。学习第三至十二自然段,通过品词析
5、句,有感情朗读,感受作者在园中的自由快乐,体会祖父对作者的爱,从而改变了作者对园中景物的看法。③情景交融,领悟写法。让学生回归整体,在篇章结构的整理中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方式,并进行阅读拓展练习。 二、落实“全面的语用实践” 当前有一种趋势,一说到“语用”教学,很多教师自然就想到了“读写结合”,以为在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断嵌入“写”的行为,增加练笔的机会,就是落实“语用”,就是体现新课标精神。之所以出现这种极端,源于我们对“语文实践”的错误界定。“语文实践”既包括“4理解语言”,即语言信息的
6、输入,主要为听、读活动;也包含“运用语言”,侧重语言信息的输出,主要表现为说、写。从这个层面想开去,“语用实践”也应当包括听的语用、说的语用、读的语用、写的语用。 以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赶海》一课为例,我将课文的核心目标确定为“语气词的学习与运用”,设计如下教学流程:①听读第三自然段,教师范读时故意省去段中的语气词“嘿、哎、咦、哦”,让学生听后说体会;②学生放声朗读,体会语气词对表达作者丰富的情绪和心理产生的作用:如“嘿”的惊喜,“哎”的好奇,“咦”的疑惑,“哦”的恍悟;③读好语气词,并选择其中
7、的一个语气词来进行说话练习;④补充其他的语气词,然后选择其中的几个语气词写一段话。 落实“全面的语用实践”,需要考虑听说读写的内在和谐性。在这个片段设计中,学生最终达成用语气词进行写话的要求,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并非突兀地进行,而是做到听、说、读、写四者不偏废,和谐、有序地推进。 三、策划“真实的语用活动” 诚如一位名师所言,课堂上与其让学生听你重复千百遍,不如让学生自己做一遍。但是在策划“语用”活动时,教师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真实。即活动本身要服务于语用意图。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这篇课文的
8、第一自然段教学为例,两位教师的指导思想不同,设计的活动不同,教学的效果自然也不同。甲老师让学生画京张铁路图,学生兴趣盎然,结合收集的资料画出了铁路的路线图,并在铁路两侧配上绿树红花,标注上一些地名。乙老师设计了三次听读活动:第一次范读时,教师省去了“杰出”4这个词,学生听后讨论这个词能不能丢?在讨论中理解了“杰出”的意思,明确了“杰出”一词在全文中的地位;第二次范读时,教师省去了“最早”这个词,学生听后讨论这个词能不能丢?在讨论中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体会修筑京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