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ID:31164929

大小:10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07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_第1页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_第2页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_第3页
资源描述: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要: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从兴趣、质疑、联想、讨论等方面入手。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科学思维方法,才算最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培养学生;现象;本质;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有层次的,同时又是综合性的。由于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受心理、年龄特点的限制,需要教师在把握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并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简述如下与同行们交流:  一、在兴趣中产生学习的动力  据我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学

2、习历史的兴趣,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容易被激发出来的,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是难以长久维持。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我细心观摩学生的心思,即都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会采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故事法进行教学。如,讲述人教课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我播放了电视剧《长征》,并对其中的人物对话片段进行讲述和启发学生:“在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急时刻,到底是为了保存实力北上?还是为了抗

3、日北上?”这样,学生在历史故事“链接”3中,学会了比较法,通过对比发现结果,还在故事中引领学生走进历史,将历史较清晰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置于历史故事的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去领会,激发学生由质疑走向探究,让课堂向深处舒展。  二、在疑难中点燃思维的火花  学习历史的思维活动通常是对历史问题的疑问而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我请班级中个别湖南籍的学生模仿毛泽东主席的口音,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大声宣布“中国人民

4、从此站起来  了”,接着,我提问:“为什么毛主席这样宣布呢?”这样,引导学生思考,不仅帮助学生明白本课的主旨,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同时,也让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价值观在思维的过程中得到呈现和升华。  三、在联系中对历史事件的深度思考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即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讲抗日战争时期“八一三”事变时,可联系九一八事变、“一?二八”3事变、七七事变,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四次事

5、变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如,讲世界史时,讲到基督教及西方哲学诞生时,可联系中国春秋时期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产生,并简要分析宗教和哲学对中西方文化、经济、科学的影响;再如,将中外历史上使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的四次重要改革联系起来比较分析,说明进步的政治改革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对比日本的大化改新,使两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沙俄1861年改革对比日本明治维新,使两国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样,在纵横联系中,拓宽学生的思路

6、,训练了其思维的广度;在比较中指出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达到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  四、在课堂讨论中让思维引向深远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十分有利。我在讲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时,对比了人教版教材和北师大版本的教材,发现两种教材说法不同,即北师大版本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从此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而人教版和其他省市的历史版本一直坚持“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说法正确?这样一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并进行了认真思考和讨论

7、。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即时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思考,学生的灵感就得到了充分发挥。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是教会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把如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正确掌握了思维方法,那么,我们的历史教师才算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青海省格尔木市教研室)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