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62562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我的孩子我了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的孩子我了解 在幼儿园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幼儿的告状行为较为常见,通过日常生活发现,告状的方式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国内近些年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行为分析方面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 一、幼儿告状行为与社会性发展 (一)“寻求保护型”告状。该类型告状是指当幼儿受到同伴攻击或伤害时向教师或家长采取的告状行为
2、,意在寻求保护。 案例:课间休息时,一幼儿小誉突然向老师告状:“轩轩打我!还抓我手!”而轩轩也不甘示弱:“是小誉先抓我的!”个案分析:幼儿的发展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很有可能由模仿而来,也许幼儿的告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变相攻击性行为,希望老师能惩罚被告状的幼儿,从而达到自己间接攻击同伴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解决策略:首先,教师应先安慰受欺负的一方,鼓励其增强信心,再告诉做错的一方他的做法不对、应该改正。但是事实上,有些纠纷无法分清对错是非,教师应先缓和幼
3、儿关系,让他们和解,再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交往技能和行为训练,善用精神奖励。但也应注意到,精神奖励是一种外在强化,不应过于频繁的使用。4 (二)“嫉妒或报复型”告状 该类型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出于对同伴的嫉妒而产生报复心理,意在借助教师和家长的力量实现报复目的。 案例:老师夸奖萌萌的画很漂亮,亮亮明显不高兴,告诉老师“萌萌画画的时候抢别人的画笔,她一点都不好!”。萌萌知道亮亮告她的状后,也马上对老师说:“亮亮才不好呢!他不认真画画!他不好!”个案分析:此案例中,亮亮因为看到比自己出色而自己又无法拥有或超
4、越时而产生了不安、痛苦、烦恼、怨恨等负面情绪,从而产生了嫉妒心理;而萌萌则是因为报复心理而告状不好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幼儿的精神状态、社会行为甚至身心健康。解决策略:教师必须培养幼儿正确地抒发和调节情绪,必须让他们学会控制消极情绪,以免伤害自我价值感。当然,情绪与个体的气质类型也有很大关联,教师在平时应多注意了解幼儿,以采取相应的方法。 二、幼儿告状行为与幼儿个体心理发展 (一)“自我表现型”告状。该类型的告状行为是指幼儿由于自身强烈的表现欲和希望得到表扬,贬低或打击同伴,以及表扬自己的方式进行告状,试图
5、吸引成人关注,获得心理满足。 案例:在上手工课时,老师正在巡视,一幼儿对老师说:“老师杰杰把胶棒弄的到处都是,你看我,都把东西收的整整齐齐。个案分析:有研究显示,每个幼儿都天生具有“我要做个好孩子”的倾向,当看到同伴的“不当”4行为时,幼儿为了表现自己、获得教师好感、关注和认同而向老师告状,以此抬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解决策略:此类幼儿有着强烈的表现欲,通常在班里表现比较好,教师可以因势诱导,让其担任小班长,满足其表现欲,也可为其他幼儿树立榜样。但老师应把握程度,不可过度夸奖他,以免导致其抗挫能力弱
6、,以后难以承受挫折。 (二)“求赏型”告状。“求赏型”告状行为是指儿童通过自我表扬的方式获得成人的认可和赞赏。 案例:中午吃饭之前,老师让幼儿排队洗手,妮妮洗完以后跑到老师面前说:“刚才瓜瓜不好好洗,弄的到处都是水。我好好洗了,你看我干净吗?”老师给她先盛了菜,她高兴地回去向其他幼儿炫耀:“老师给我盛菜啦!我是第一个有菜的!”个案分析:该案例中的妮妮完全是为了自己得到赞赏才去告状,是为了获得他人特别是教师的认可。解决策略:此类型儿童和表现型儿童相似,但需要有物质方面的奖赏或教师口头表扬才会满足,需要他
7、人的认可。但应注意,不应给予太多的外部强化,以免幼儿产生依赖性,还应注意幼儿是否存在“真实的自我认可”的缺陷。 三、幼儿告状行为与道德发展 (一)“检举型”告状。该类型的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道德发展的基础上,为了维护规则或伸张正义而采取的检举他人不良行为的告状行为。 案例:课间老师让幼儿休息时,思思突然跟老师说:“阳阳和YOYO不好好休息,他们在下面偷偷打架!”个案分析:涛涛想通过告状来求得老师的帮助,从而矫正他人的不好行为,也说明这是他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进步。解决策略:教师应正确引导,可与告状的孩子
8、商讨解决方法,不仅能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帮助孩子明辨是非,使幼儿逐步形成初步的道德评价意识。4 教师在面对无意义告状时,应迅速明确规则,着重培养幼儿的道德责任感,引导幼儿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而在处理有意义告状时,教师必须先给予受伤害的幼儿安慰,如告诉他“别的小朋友打你也许只是想和你玩呀!你们可以做个好朋友啊!”等,再着重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积极融入群体,培养其社会性,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