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40428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尽现学科美 教学两促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尽现学科美教学两促进 摘要: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彭加勒曾说过:“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它有用处,是因为它是美的。如果自然不美,它就不值得了解;如果自然不值得了解,生活也就毫无意义。”在化学教学中,将“美”这种无声的音符引入到课堂中,可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促使学生科学观的形成,促进他们知识、技能、能力等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化学教学;“美”元素;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24-01 如何在教学中发现美,引入美,挖掘美,利用美,让美服务于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美”元素在化学教学
2、中的应用。 一、让“美”根植在学生心中 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将化学学科的外在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各种各样的色彩将元素化合物包装得分外妖娆:焰色反应灿若烟花;镁带的燃烧光芒四射;铜盐浓溶液翠绿欲滴……这些打动人心色彩往往给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悄然美。化学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外在的美于不知不觉中根植在学生的心中,使他们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将“美”引入教学中 1.引入诗词美。高二化学“乙醇”4一节和中国的酒文化相关,教学中引入和酒有关的诗句,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浓郁的酒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而且传递给学生一种诗句所表达的意境美。为此,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的:本节课我们要
3、学一种和酒有着密切关系的物质。同学们知道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和内容丰富的酒文化,请大家想想一些和酒有关的诗词或者名言佳句。学生们七嘴八舌,争相发言:“葡萄美酒夜光杯”,“劝君更进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醉卧沙场君莫笑”,“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化学教学中适时适度引入诗词名言佳句,可以怡人性情,悦人耳目,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引入实用科学美。生活中有些化学知识,人们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学到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所以然”,这样学生就能从小道理中体会到自然科学的魅力,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作用是服务于生产生活。例如讲到蛋白质的变性机理时,可解释
4、游泳池里用稀的硫酸铜溶液来消毒,铜质的门把手能杀菌,佩带金银耳环耳朵眼不发炎,变蛋的制作原理等。讲到物质的熔点时可引入:冬季一些交通主干道积雪难融,撒些融雪剂能使雪融化,融雪剂为什么能融雪?这些生活中朴素的小常识背后所蕴含的原理往往最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3.引入修辞美。汉语言的修辞手法内容丰富,生动形象。例如化学反应中物质微观粒子的有效碰撞,用投篮可以非常形象地解释微粒的有效碰撞要有合适的取向和足够的能量。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在上下颠倒摇匀这一步中可以用夸张的语言“翻江倒海”,稀有气体的稳定性可用“稳如泰山”,催化剂的专一性“忠贞不二”,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亲如一家”等用这种通
5、俗易懂的修辞,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三、挖掘学科美 真正的美含而不露。化学的内在美需要挖掘,让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以美促学。 1.呈现实验美。化学实验美其单就仪器而言,仪器连接构思巧妙,实验装置高低错落,铜铁塑玻组合搭配,就是一幅画。酒精灯通体透明,蓝焰幽幽;烧瓶烧杯质地晶莹闪闪发亮;滴瓶滴管珠联璧合;,这些仪器本身呈现给人一种和谐美和雕琢美。教学中要还原这些无需用言语表达的美,让它们发挥作用。 2.享用哲学美。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事物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化学学科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化学反应中有氧化就有还原,有失电子就有得电子,有化合价的升高就有化合价的降低,有反应物
6、的减少就必然有生成物的增加,有正反应必有逆反应,有吸热必有放热,有活泼必有不活泼,有易必有难,有强必有弱……这些互相对立的两面总是同时存在于同一反应中;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显得更为重要,而联系是有规律的,如化合物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只要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的化合物之间都能发生反应,而不必拘泥于某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什么。这样把哲学美教育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始终,可以使学生对化学内容有个清晰的认识、明朗的主线,避免学习中产生混乱无序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头有绪,有章可循,会学习,才会爱学习。4 3.感知网络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化学基本
7、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这些联系按知识点、知识主线织成网,这种知识网络很受学生欢迎。如高一化学“物质的量”一章概念多,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为方便学生学习,可做成如下网络状课件: 这种知识网尤其适合元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综上所述,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爱学,会学,教师的劳动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教和学就会相互促进,实现“教学相长”的最大化。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