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607673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1
《如何指导古诗文朗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指导古诗文朗诵 朗诵相对于无声的阅读,有其独特优势,具有抑扬顿挫的特点,有一定的节奏感,富有音乐性。第一,诵读是节奏和韵律的感染,这样的节奏感,是利于学生记忆的。就像儿童学歌谣,儿童可能不理解,但他们能唱歌似地唱出,并且他们唱出时常按一种节奏韵律。这说明这种节奏韵律是记忆儿歌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朗诵常常伴有形体动作,比如,手势、表情等,是一种体验性阅读的表现。 然而,当下朗读教学常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以读代讲,过分夸大朗读的功能。孰不知没有深刻的理解就没有动人的朗读。二是重肢体表达,有表演过分之
2、处。教师在课堂上若看到学生朗读时伴有手势,便大加赞赏,而很少去分析此处加一手势有无必要,常给学生以误解:朗读就是“拿腔拿调,动手动脚”的读书。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诵读练习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指导朗读的方法。那么指导诵读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分清类型,分类指导 “古诗文”包括古诗和古文,古文的诵读和古诗的诵读有别。古诗的诵读节奏在于诗之平仄韵律,古文的诵读节奏在于“句读”。前者重在韵律,后者重在意义,也就是说体裁不同,指导朗读的方法也将不同。因此,将古诗文加以分类处理是必要的。5 试举古文为
3、例。《小石潭记》是山水小品,《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历史故事,《鱼我所欲也》是论辩文。这三篇古文的读法能一样吗?《小石潭记》重在情,《邹忌讽齐王纳谏》重在智,《鱼我所欲也》重在思辨,因此朗读三篇古文的语气、语调,是舒缓还是短促,是低回还是高亢,皆因各自特点而定。 常听教师做课,一说朗读,都大加强调感情,能这样吗?就《鱼我所欲也》为例。读“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到“此之谓失其本心”。这里作者举例论述“取义”的道理,“万钟”不合“礼仪”,是不能接受,接受了,就失去了“礼仪”,就失去了良心。这是一个严肃的命题。若
4、朗读时突出其“情”――沉痛后悔之情,其效果若何,诸君可以一试,必是滑稽可笑。 所以,指导朗读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以不变应万变,需要多研究诗文,合理分类将有利于指导朗读。其实分类是为了便捷,把握同类文章的共性,具体到某篇,它一定有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因此,在重视分类处理把握共性问题的同时,切勿忘了文章的个性。既把握共性又突出个性的朗读,方为完美的朗读。 二、感性朗读离不开理性的分析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常常以朗读为主,过分夸大朗读的价值,仿佛只需要反复的朗读,一切便可迎刃而解。这实际上是一种朗诵万能论。
5、其实这是一种懒惰的做法,或者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般的朗读是建立在比较感性的体验上的,问题在于感性的把握不是孤立的,是和理性的分析密不可分的。5 《名作欣赏》上对于《再别康桥》的理解是: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以及追求理想的失败,感情是“沉重的离愁别绪”。孙绍振在分析《再别康桥》的文章中指出了另外一种解释,“这是诗人秘密的、青春的回忆,是一个人独享的”。其中包括他与林徽因的一段感情经历,当时双方都已结婚。因此在诗中徐志摩反复强调“轻轻”“悄悄”,告别的对象不是康桥校园,而是“西天的云彩”。悄悄的回忆是
6、独享的,是美的,没有忧愁,没有沉重,如果有也只能是一种“甜蜜的忧伤”。 如果按第一种理解,读出的情感应是沉重的、忧伤的;若按第二种理解,读出的情感应是静谧的、淡淡的忧伤之中自有美丽的甜蜜的味道。 教师在朗读指导时常常强调重音、停顿、快慢,却忘了分析这样处理的原因,常常强调情感,却疏于了分析诗句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能表达出这样的情感。 总之感性和理性是一组矛盾,永远处于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之中。只有经过有效的理性分析,才能对学生各不相同的情感表达作出最具说服力的评价。没有理性分析作为基础,学生的
7、体验在原始水平徘徊。即使反复诵读,也不能对提高学生诵读水平有所裨益。 三、比较朗读,加深理解 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三学生及高中生,对他们的朗读指导如果仅留于一般层面上,会让他们很失望,因为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朗读水平和理解水平,要进入深入的理性指导,比较阅读是个不错的方法。5 朗读指导要分析对象。小学生的朗读指导如果做到纠正读音、读好停顿、读出重音、再通过范读引领学生读出感情,就已经很好了。但初中生觉得这还不够,为什么这样读?他们要求你进行理性分析,他们已有了探究本源的欲望。当到了初三或高中时,学生有了
8、相当的理解力的朗读技能,还像教初一那样教,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比较朗读更能突出个性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体悟。 例如,和学生一起学习《饮酒》(陶渊明),当重点学习本诗之后,我特别录两首诗给学生看,两首黄巢的《咏菊》诗。其一:“飒飒秋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其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陶渊明,名隐士,咏菊,菊就因此有了隐士的气质,这对后世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