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082077
大小:68.0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6
《课程下问题教学法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课程下问题教学法初探 摘要: 问题教学法是在通过调控课堂气氛、保护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等问题意识培养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中心,在围绕如何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巩固已有知识经验,获取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关键词:问题问题意识能力方法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 21世纪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创新始于问题,因此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提高创新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调控课堂教学气氛 心理学家罗杰斯
2、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双方思维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用手轻挠桌面,耳朵靠近桌面听不见声音,贴在桌面上就听得非常清楚,有人用耳贴在钢轨上能听到远处火车的声音,由此可以推断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学生这一发现,我及时给予肯定,并表示老师向你学。学生对这一自然规律的发展,虽然前人早有结论,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的发现。(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问题来源于“好奇”。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没有什么特殊才能
3、,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道出了好奇心理、问题意识及锲而不舍的探求精神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因此,自然教学中要善于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了摩擦起电,学生突发奇想,人体摩擦是否也会带电;知道了声音能在三种媒质中传播,如果没有媒质能否传播;学生的这些好奇心是在问题意识的驱驶下产生的,需要我们的细心保护。(三)、鼓励学生质疑首先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研究空气的成分时,燃烧的蜡烛熄灭了,水进入杯子,以此证明水上升的部分就是燃烧所消耗的氧气。学生却提出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要占据杯子的空间。因此,这个实验不能说明进入杯中水的体积就等于燃烧时所消耗掉的氧气体积。其次,鼓励学生
4、不迷信他人的观点,要相信自己的观察,保留不同的意见。在课堂上,学生常常对老师的讲述、学生的回答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我讲到要保护益虫,消灭害虫时,有学生提出:“老师,不能把害虫全部消灭,否则以害虫为食的益虫和其他动物也会消失,这样,食物链遭到破坏,生态就不平衡了。只有害虫给人类带来危害时才能消灭。”多么深刻的回答,学生都非常赞同。二、问题教学的五个环节 根据问题教学法中思维活动的步骤,教学过程相应地有五个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升华。(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以便学
5、生开展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持续的活动,并在活动中产生疑难和问题。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进行学习,然后自然地展开后续内容。因此,呈现的问题应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比如情境1:水往低处流;情境2:长久保存的历史字画等等实例,对学生既具有亲和力,熟悉且能学以致用;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考。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逐步使学生会观察,懂得观察,并养成随时认真观察的习惯。(二)、发现问题 在完成第一个环节之后,教师通过适时的要求首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是什么?然后思考该问题与哪些知识点有关?为什么会出现该
6、现象?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最后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干什么? 例如,对于上述情况,学生在明确问题之后,教师可以总结归纳出相应的问题:1、水为什么总往低处流?2、历史字画为什么能长久保存?是利用了哪种物质的什么性质? 上述问题,有的问题比较简单,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拓展;有的问题看似简单,容易出错;有的问题回答必须切合实际;而有的问题需要考虑全面,甚至进一步讨论。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善于控制。 通过发现问题中两个过程的教学,学生自觉运用了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及分析能力等,而且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三)、提出
7、问题假设 在明确了问题及其各个方面之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的感知材料,依靠大脑中创造性构想,会对接触的问题产生一个初步的假设。然后,经过理性思维分析,加以适当削减,最后整理成假说。 示例:致使铁钉生锈的原因有哪些? 提出假说:(1)钢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和空气接触,铁和空气中的氧气结合;(2)钢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水和铁发生了化学变化。 经过上述思维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巩固了旧知识,运用了分析、推断、假说等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