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944089
大小:1.58 M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25
《民俗与旅游课程论文--筑意中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黑白苏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4-2015学年第1学期民俗与旅游课程论文题目:筑意中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黑白苏州学院:人文学院班级:汉语言文学132学生姓名:陈佐人学号:13570223指导老师:姜海宁完成时间:2014年12月筑意中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黑白苏州陈佐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32)摘要:清风缕缕,白云悠悠,一湾碧水,一枝桃花,水乡处处有诗情。“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 的浪漫苏州更是江南民居中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苏州城“黑、白、灰,淡、素、雅”的传统民居色调丰富了吴文化,表现出了独特魅力
2、。本文旨在解析苏州民居色调,理解地域民居色调本身的基本意义,特别是黑白色在苏州民居中传达的特殊言语。同时剖析特色民居对旅游业带来的影响。关键词:民居;色调;色彩;文化;旅游;黑白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引言江南的建筑,在我看来,大多都像是一幅幅宁静安逸的水墨画。那些普通人家的“临水小筑”,就似那墨画中极精巧的留白,淡雅质朴,余韵悠长;那些富贵人家的“隔水别院”,就似那墨画中的华亭重彩,着墨虽多,浓淡兼宜。往往我们说江南,是指江苏浙江一带,特别是太湖流域,这里是桑蚕丝织之乡,以我所看,这里又以苏州民居建筑最具
3、代表性了。苏州民居在色彩上历来就有“粉墙黛瓦”或“黑白江南”之美称,再配上水乡迷人的自然景色,恰似一幅“浓妆淡抹总相宜”的黑白水墨画,如画如乐,缠绵悱恻。正因如此,苏州民居的色调常被人概括为“黑—白—灰”。“朝看晓雾蒙蒙,晚看灯影摇曳”,细雨弥漫,雾色朦胧在这个被历史沉淀的古街古巷,远处村宅花影消融在淡雾之中,这正是我喜欢的藏于这些死的建筑中,亘古不变的活的温柔。1苏州古城的色调体系及色彩文化与历史的综合印象1.1建筑格局苏州的建城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时期,南北为街,东西为巷,巷中分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整体呈
4、长方形双棋盘格局。直到今天,这种布局基本还得到了保存和延续。其中如唐末陆广微的《吴地记》所记的“通利桥”与“茭荐桥”至今犹存;城区内一些桥梁现在的桥名、地名等至今还与《平江图》所标完全一致,如:胡厢使桥、平江路、仓街、唐家桥、通利桥、众安桥等。这种千年不变的城市布局的历史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苏州民居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采用砖、木、石雕工艺装饰建筑,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比比皆是,整个建筑群体,既有大形式的统一,也有细节的精致。1.2色调体系苏州城内建筑以民居为主体,深
5、入分析,其有着“黑、白、灰,淡、素、雅”的传统城市色调特征。苏州城的那种灰色和白色,不仅仅是色调的协调,也是一种心理的协调。苏州在色彩上历来就有“粉墙黛瓦”或“黑白江南”之美称,再配上水乡迷人的自然景色,恰似一幅“浓妆淡抹总相宜”的黑白水墨画。一幢幢老宅旧屋的色彩变化丰富,既统一和谐,又个性鲜明,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群体结构,而且不论建筑规模大小,都体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颜色统一,黑白相宜。这里被历代研究者概括为“黑—白—灰”三色基调。1.3色彩文化与历史的综合印象传统城市色调记载着城市色彩文化与
6、历史的综合印象,呈现出城市的演进与变化。我们可以从这里解读出苏州城色调的脉络和源流,也就是从中看出建筑色调、自然环境色彩与当地的文化背景、居民心理感受交织在一起的综合图景。例如“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 的苏州,黑白灰的江南水乡民居色调深植于城市色彩传统中。苏州城市的黑白灰,不仅仅是雅致静逸的粉墙、黛瓦、木作和砖雕色彩,更多体现了江南文人园林中具有哲学内涵的文化思考,以及借助黑白色调的对比关系,托物咏志地表述超然物外、归隐天然的心志。与其说黑、白、灰的苏州传统城市色彩意象是一种色调对比关系,不如说是文人
7、士大夫对文化的态度和思考。相对国内其他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模糊的的城市色调记忆,例如,同为江南名镇的绍兴,其色彩往往被笼统粗略地称为黑白灰的江南水乡色调,以江南地区共有的地域色彩倾向掩盖了绍兴本地的色彩传统特质。苏州有着清雅脱俗的文人意趣及鲜明的城市色彩传统。根据苏州其文化记忆,梳理苏州的城市色调,经典留住,确定以“浓墨淡彩、写意江南”为特征的城市色彩图景,用雅致淡泊的写意色调,阐述以吴文化、姑苏文化、园林艺术等传统文化为底蕴的苏州城市文化精神。2苏州建筑黑白基调形成的原因及背景简单的黑白色彩在千年的历史变化中,
8、代代沿袭与传承,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理性和朴素的视觉效果。形成这种色彩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为:2.1明清时期的政治环境使建筑获得张扬个性的广阔活动空间明朝永乐时期,不似洪武朝那样严苛,在那种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士人大兴土木,甚至可以充分展现建筑的个性,这种风气为苏州建筑的生长提供了适宜土壤,由此产生一大批优秀的园林建筑及民居。而清代前期由于政治严酷,“文字狱”屡兴不绝,普通人纷纷“弃仕从商”“缀读习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