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619329
大小:536.0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21
《2019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6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六) 我们的中华文化(限时:45分钟)(对应活页卷第327页)一、选择题1.(2017·山东寿光质检)键盘时代,“提笔忘字”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生编硬造的网络语言使美感荡然无存。拯救汉字、唤起全民对汉字的关注与重视成为许多人的共识。这是因为( )①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②汉字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③汉字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④发掘汉字之美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A.①② B.②③C.②④D.③④D [①说法错误,因为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故排除;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文化传媒,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物质载体,故②说法错误;汉字承载
2、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拯救汉字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故③④正确。]2.(2017·汉中模拟)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 )①箸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③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D [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中华传统文化
3、的物质载体,③④正确;①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夸大了箸文化的作用。]3.(2017·辽宁省锦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中国智慧自成语境”。中国成语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大量成语出自古代经典著作,表达着人伦善恶的中国价值观。材料体现了( )【导学号:97300115】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③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A[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中国成语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大量成语出自古代经典著作,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4、,故①符合题意;大量成语表达着中国价值观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故②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故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故④不符合题意。]4.(2017·湖南省郴州质检)在人类文明庄严的通道上,任何一个出口处,中华文明无处不在。在美国最高法院大楼的“司法、自由的护卫者”纪念碑上,刻有三个石像,分别是颁布《十诫》的摩西、雅典立法家梭伦,以及穿长袍、留着长须以系统道德理论治国的孔子。这从侧面说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A.①②B.③④C
5、.①③D.②④C[材料描述中华文明无处不在,这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符合题意;美国最高法院大楼的纪念碑上有中国的孔子,这说明中华文化也能够为世界人民共同享用,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①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描述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②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排除。]5.(2017·唐山模拟)随着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加深,中国春节正在慢慢地向世界性节日演变。2017年中国春节前后,世界上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座城市举行“欢乐春节”活动。如今,全球至少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把春节定为本国的法定假日。春节走红海外( )①源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②体
6、现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外来文化③说明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④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D[全球至少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把春节定为本国的法定假日,这源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说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增强,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①④正确;②说法错误,我们应吸收外来优秀文化;③材料未体现。]6.(2017·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出门在外,最难改的是乡音,最亲切的是方言。方言被称作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流失严重。一些人士和地方疾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因为方言( )【导学号:9
7、7300116】①魅力独特,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②运用广泛,是文化传播交流的工具③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④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C [方言魅力独特,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要保护方言,①正确;方言运用并不广泛,②不选;方言日渐式微,说明方言并没有因时而变,③不选;方言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要保护方言,④正确。]7.(2018·湖北省武汉市高三调研)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方言迥异,有“十里不同音”之说。但借助统一的文字,“语不同音”的中国人照样可以进行交流。千百年来,“书同文”与“语不同音”一直相安无事地并存。
8、这种现象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