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2.4说数随堂巩固 粤教版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4.说 数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衍生(yán) 粲然(càn) 广袤无垠(mào)B.缥缈(piāo)契机(qì)拭目以待(shì)C.枯竭(jié)惊讶(yà)锲而不舍(qì)D.荒芜(wú)束缚(fú)奄奄一息(yǎn)解析:A项,“衍”读“yǎn”;C项,“锲”读“qiè”;D项,“缚”读“fù”。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A.数学家为此创造了“虚数”,这样一来负数开平方的难题就迎刃而解。B.从实数轴上的“雁翅排开
2、”,发展到复平面上的“烘云托月”,无论数的概念怎样扩大,零的特殊地位始终不变。C.虚数和复数有没有实际的原型呢?乍看似乎“虚”无缥缈,“复”杂得很。其实虚数和复数都有原型。D.从自然数到负数和零,再到分数、无理数和复数,数的发展史是否还有更新的篇章?我们且拭目以待。解析:B项,“烘云托月”应为“众星捧月”。答案:B3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虽然浩如烟海的北京图书馆里藏书所包含的信息极多,但仍是有限的,而圆周率却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怎能不令人惊叹!B.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
3、比值,但它产生的无穷数列却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而感到惊讶和震撼。C.数轴上相邻两个整数之间可以插入无限多个分数以填入数轴上的空白,数学家一度认为这下子总算把整个数轴填满了。D.课文中,引用了咏数字的作者的两首小诗,饶有兴趣地揭示了简单数字的神奇与奥妙。解析:A项,语序不当,“浩如烟海”应修饰“藏书”;C项,用词不当,“填入”应为“填充”;D项,语序不当,应为“作者的咏数字的”。答案:B4下面一段文字的语序被打乱,请重新为之排序。①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
4、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②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③0,1,2,3…以及-1,-2,-3…统称为整数。④以零为中心,将所有的整数从左到右依次等距排列,然后再用一根水平直线将它们连起来,这就是“数轴”。解析:④中的“所有的整数”承接③,②中的“数轴”承接④。答案:③④②①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引入虚数固然解决了负数开平方的难题,但也带来了另一个困难——虚数在数轴上没处摆。这迫使数学家创造出一根“虚数轴”,使之与改称为“实数轴”的原来之数轴相垂直。
5、由虚、实两根数轴组成的平面称为“复平面”。实轴上的点是实数,虚轴上的点是虚数。复平面上其余的点就是“复数”,它包含实数及虚数两个部分。零就是实轴与虚轴的交点,是整个复平面的中心,仍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从实数轴上的“雁翅排开”,发展到复平面上的“众星捧月”,无论数的概念怎样扩大,零的特殊地位始终不变。难怪最近在网络上评选一千年来最重要的发明时,零也在被提名之列。我有一首小诗单咏零:零 赞你自己一无所有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难怪你这样美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
6、去发掘。5请赏析文段中画线的句子。解析:赏析句子,要先看句中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然后评析其表达效果。参考答案:这句话用“雁翅排开”“众星捧月”比喻数轴、复平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复平面上的水平直线是实数轴,负数、正数分列左右,零居中央,与之相垂直的是虚数轴,它上面的点则是虚数,而复平面上的其余任何的点则为复数。用“众星捧月”这一成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虽然数的王国不断扩大,但是零的王者地位始终不变的状态。6在《零赞》一诗中,作者为什么用明月比喻零?作者引用这首诗有何作用?解析:第一问注意找出“零”
7、和“明月”的相似点,第二问主要从比喻修辞的作用来回答。参考答案:(1)以中秋明月喻零,皆为圆形,得其形似;又因零“成十倍地赐予别人”,而月亮把光芒洒向大地,得其神似,可谓形神兼备。(2)小诗写出了零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零的赞美之情,使说明生动活泼,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趣味性,引起读者兴趣。7选段中除了运用了比喻说明(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解析: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引用、下定义等几种。参考答案: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由虚、实两根数轴组成的
8、平面称为‘复平面’”。8作者说“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你是如何理解的?解析:解答此题可结合文中对数的形象描绘,从自己平时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以及诗词等方面涉及的数学知识入手。参考答案:作者是成就卓越的物理学家,但也具有极高的艺术天分和形象思维能力,他用“实数轴上的‘雁翅排开’”“(零)你自己一无所有/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难怪你这样美/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等语句告诉我们“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数学的热爱之情。确实,只要我们怀着一腔热爱之情,用心感悟,就会感受到数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