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107595
大小:1.01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16
《高中地理 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1 鲁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地理学案: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分布。2.理解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类型。3.理解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特点。二、预习内容(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1.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2.不同地域由于所处不同,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 和 ,并在地球上呈,构成。由于自然植被能较明显地体现 ,所以自然带往往以 命名。3.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有章可循,这个“章”就是
2、。它体现了气候、植被、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在空间上的规律性,主要包括和。(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 和 ,前者的分异基础是,后者的分异基础是。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随着纬度发生变化,导致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受其控制,形成了大致与平行,沿方向延伸,方向更替的热量带:。植被、土壤等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这就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3.在山区,和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和类型组合。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现象,叫做垂直地域分异。造成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原是。4.山地自然带的发
3、育程度往往与及,通常是,,自然带越丰富。(三)陆地环境某些地区,因受、、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称此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与此相对的为。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说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表现及原因和亚洲东部自然带的分布规律。2.正确读图,试着找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和气候类型分布之间的关系。3.说出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类型和基础。学习重难点: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类型和基础。二、学习过程(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探究一:不同地区自然景观为什么
4、会产生差异?1.读图3-1-1,思考: (1)你能说出这些植物生长分布区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吗? (2)不同地区自然景观为什么会产生差异? (3)这些差异有什么规律可循?2.读图填空:(1)读图3-1-2,说出亚洲东部从赤道到北极的主要自然带:、、、 ,体会其变化规律性。(2)请你将图3-1-2与图2-4-1对照,然后填写出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10度纬度和回归线之间)热带沙漠气候( 回归线和30读纬度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季风气候 ( 回归线和1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东部)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25度-35度之间的
5、大陆东部或30度-4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东部)地中海气候(30度-4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海洋性 气候(40度-60度纬度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的内部)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的东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圈地区)极地气候气候( 极地地区)。(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探究二:地域分异规律是如何分类的?1.读图3-1-3、图3-1-2、图3-1-3探究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1)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自北向南分布着三个自然带。它们具有一定的宽度,大体沿伸展,更替。(2)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冬季漫长,到处是;夏季短暂,气温 递增,由于气温低,蒸发量小,
6、在地域分异中的作用较小,而特别是夏季的成为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格陵兰岛的大部分地区,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00C,属于;而最热月均温高于00C,而低于100C的地带,属于;最热月平均气温高于100C的地带,属于 2.读图3-1-6、图3-1-7、图3-1-8,探究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在我国沿北纬400纬线,从沿海到内陆,随着 的不断减少,自然带由、逐渐过渡到。这种地域分异,主要受控制,在大陆的表现得比较明显。 (2)以亚洲为例,结合图3-1-2和图3-1-9,说说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植被类型的变化,以及与地表热量、
7、水分的关系。(三)垂直地域分异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关系:探究三:垂直地域分异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相似性1读图3-1-11,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但。2.读图3-1-12和图3-1-13,分析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丰富多样的原因3.举例说明认识地理环境差异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的现实意义。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异基础:,分异基础: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三、反思总结四、当堂检测1.读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自然带名称:ABCDEF(2)A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