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四章 中国地理检测 湘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四章检测 中国地理(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章末检测卷第48页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6四川名校联盟)读沿我国某山地南北向剖面1月平均气温变化图,完成第1~3题。1.该山地最可能属于( )A.阴山 B.秦岭 C.天山 D.南岭2.该山地( ) A.北侧为温带季风气候,南侧为亚热带季风气候B.北侧植被冬季落叶,南侧植被四季常绿C.南北两侧均为亚热带农作物大面积种植区D.北侧为高原广泛分布区,南侧为平原广泛分布区3.下列
2、现象能反映该山脉两侧气候差异的是( )A.北侧降雪多,南侧降雪少B.北侧河流流量大,南侧河流流量小C.南侧降水量小,北侧降水量大D.南侧气温年较差大,北侧气温年较差小答案:1.D 2.C 3.A解析:第1题,选项中四座山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南坡为阳坡,气温高于北坡,可判断出该山1月气温在南侧接近15℃,北侧为10℃左右;秦岭是我国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天山、阴山纬度较高,1月气温应低于0℃,故该山地最可能是四个选项中的南岭。第2题,南岭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山地南、北两侧均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植被都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北两侧均发展亚热带农业;南岭南、北两侧均
3、为丘陵。第3题,南岭南侧受海洋影响大,降水比北侧多,河流的流量比北侧大,温差比北侧小,故B、C、D三项错;南岭北侧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更易受到冬季风的影响,故降雪概率比南侧大,A项正确。(2016鄂豫晋冀陕第二次联考)水分盈亏量为降水量和蒸发力(潜在蒸散量)的差。当水分盈亏量大于0时,水分有盈余,表示气候湿润;当其小于0时,水分处于亏缺状态,表示气候干燥;当其等于0时,表示水分收支平衡。量值大小反映水分盈亏程度及气候的干湿程度。下图为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四大流域1961—2010年平均水分盈亏量月变化图。据此完成第4~5题。4.图中表示黄河流域的是( )A.
4、①B.②C.③D.④5.导致①流域3—5月水分盈亏状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回升,蒸发旺盛B.降水呈减少趋势C.降水呈增加趋势D.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答案:4.B 5.A解析:第4题,四大流域中,黄河流域的年降水量最少,水分亏缺最严重,故②表示黄河流域。第5题,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年降水量多,全年多数时间水分有盈余;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流域应为松花江流域。读图可知,3—5月①流域水分亏缺明显加大,是由于3—5月气温快速回升,蒸发力(潜在蒸散量)不断增大,而该时期雨季未到,降水量少。有效灌溉面积是指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备,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面积之和,
5、它是反映我国耕地抗旱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是指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它是反映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我国四个省区(黑龙江、新疆、海南、浙江)2013年的相关数据。据此完成第6~8题。6.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的省区是( )A.黑龙江、浙江、海南、新疆B.新疆、浙江、海南、黑龙江C.新疆、海南、浙江、黑龙江D.浙江、新疆、黑龙江、海南7.图中甲、乙、丙、丁四省区主要的经济作物分别是( )A.棉花、茶叶、天然橡胶、甜菜B.油菜、亚麻、黄麻、冬小麦C.油橄榄、茶叶、春小麦、甜菜D.棉花、花生、天然橡胶、油菜8.甲省区有效灌溉面积比例
6、最高,这说明甲省区( )A.降水量少,农田灌溉要求高B.经济发展水平高,资金充裕C.劳动力多,工程建设成本低D.地表起伏比较大,便于灌溉答案:6.B 7.A 8.A解析:第6题,黑龙江平原面积广大,耕地多,耕地总面积最大;新疆面积较大,耕地面积次之;海南面积最小,且地形以山地为主,耕地面积最小。第7题,新疆光照充足,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地;浙江为亚热带山地丘陵红壤区,适合茶树生长;海南地处热带,主要经济作物为天然橡胶;黑龙江纬度较高,气温低,是我国甜菜主要生产基地。第8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农田灌溉要求高,因此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最高。(2016
7、山东济宁一模)下图为我国某地水系和城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9~11题。9.M河沿岸①②③地的自然景观最有可能是( )A.①冰川、②绿洲、③荒漠B.①绿洲、②荒漠、③冰川C.①绿洲、②冰川、③荒漠D.①荒漠、②绿洲、③冰川10.M河( )A.北段流域宽广,水量丰沛B.南段蒸发量大,水量较少C.北段夏季用水多,易断流D.南段冬季以地下水补给为主11.近年来,N湖的水位上升,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临湖地区的冰川消融量增加B.临湖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地下水位上升C.湖水大量蒸发,临湖地区的降水量增加D.M河实行分段用水制度,下泄水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