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一讲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ID:28705157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3

第一讲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_第1页
第一讲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_第2页
第一讲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_第3页
第一讲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_第4页
第一讲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一讲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一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与黑格尔实践的定义:实践活动是一种感性的现实的、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最基本方式。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

2、、科学文化实践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马克思:“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社会科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毛泽东)“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

3、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 立足实践需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才能发挥引领社会作用的发展必须满腔热忱地投入生活,与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时代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必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我们的自身专业出发,我们的研究如何立足实践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应用心理学?(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4、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什么是问题意识?是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通过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产生认知冲突,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探索情景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主体不断地积极思维,直至问题解决。需要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关键。认识对象要适应人的实践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或存在于人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成为人们的思维对象,值得人们去“打破砂锅问到底”。“

5、认识到某种社会的需要是在创造发明活动中迈出的第一步。”(麻省理工教授李跃兹)“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问题意识使我们的研究、写作更有明确的目标社会科学研究也要具备大关怀,即使是小问题也要有大关照。费正清:“当代社会史学界流行一种风气,喜欢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和他们怎样在一起过活。这当然是可欢迎的,对所有历史学者也是一种激励。但是如果认为我们懂得中国历史事件,好象我们懂得欧洲和美洲历史事件那样,那就大错特错了。相反,当我们对于中国的政治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制度的历史,还懵然不知的时候,就让社会史吸引住我们的兴趣。这就好象拿法国的

6、农民同江苏的农民,或者拿荷兰和四川的商人作个比较,在他们的耕牛回到家里以前,你完全不会知道它们在外面干了些什么把戏呢。一个人要了解普通人,不在事件和事件领导人的事实基础上去理解历史,是没有别的办法的。” 熊十力:“学问之事,首必自家找得问题,不是泛泛取出一二大名词来。有问题而求解决,必须如古人所谓仰观俯察,近取其身,远取诸物,随处体认道理,久之积测愈多,渐寻得根据来;还要进而曲畅旁通,分条析理,由散殊而得会通,慢慢成为有系统的思想,于是立言才不苟。”(《熊十力论学书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86页)熊十力(1885—1968)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著有

7、《新唯实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发展逻辑: P1-TT-EE-P2P:问题TT:尝试性理论EE:有待消除错误的错误见解“学科导向”“问题导向”问题的来源1、来自于生活世界。“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歌德:《浮士德》)人类社会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我身心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是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一位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说:“深入社会,使我看到了现实。我忽然发现,我对社会的理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