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461028
大小:61.5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10
《略论朱彝尊书籍编纂理念和贡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略论朱彝尊书籍编纂理念和贡献摘要:清初著名学者、诗人、词人朱彝尊,同时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编辑家,不仅编撰过经学、文学、史学等多部著作,还以其独到的编辑见解泽被后世。本文择取《经义考》《明诗综》《词综》《明史》等相关作品,从编辑体例、方法及影响等方面,对朱彝尊的编纂理念及贡献进行了简单评述。关键词:朱彝尊《经义考》《明诗综》《词综》《明史》编辑贡献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令,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朱彝尊在多个领域均有成交,同时他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编辑家。除编纂《经义考》《日下旧闻
2、》《明诗综》《词综》之外,[1]还参与了《明史》的编撰,编制过引书目录《两淮盐策书引证书目》和烹饪专著《食宪鸿秘》,其诗文合集《曝书亭集》,也时见论述图书编纂思想及方法的语句。一、朱彝尊编辑著作举隅1.倡导实学注重考据的经学巨著__《经义考》。《经义考》300卷,是朱彝尊编撰篇目最多的一部经学目录著作,主要对历代儒家经典及其解释性文字进行辑录,分26门类,并注明存佚、卷数、作者姓名,后附原书序跋、诸儒论说,较全面地反映了此前经学的发展脉络。1.以诗证史求全图备的诗歌总集一一《明诗综》。《明诗综》100卷,
3、录存明初诗人至明亡后遗民3400余人的作品,首卷录诸帝之作;第2卷至82卷,按时代先后编录;第83卷至99卷,辑录宫掖、宗室、闺门、僧道诗作;末卷录民间杂歌谣辞155首。另附作者小传及汪森、朱端诸家之分卷辑评,末附自著《静志居诗话》。2.以时为序鉴赏精详的著名词选__《词综》。《词综》凡36卷(朱彝尊编选26卷,汪森增补10卷),收录唐、五代、宋、金、元代词人659人的词作2252首,以作者时代先后为序,后附撰者小传及宋、元诸人诗评。此书选录标准“以醇雅为宗”“历岁八稔,然后成书”,[2]内容较为丰3.博
4、采众长以信为征的断代史书__《明史》。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下令官修《明史》,朱彝尊时任纂修官。《明史》共332卷,记载了明代200多年的历史,分本纪、志、列传、表四体。其各体都有创新,如本纪作为全史之纲,志中增加了图谱等。《明史》因材料翔实,编纂完善而为史家所称道。二、朱彝尊的编辑理念概说1.考事务核,穷其本末。朱彝尊认为魏晋以下之所以文运不振,就是由于“学者不本经术,惟浮夸是务”。[3]因此其特别强调编撰时应具有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在编撰《经义考》的过程中,朱彝尊身体力行广搜历代经学书籍,
5、对所选文献内容进行仔细核对,“元元本本,使传经源委,一一可稽”,[4]“淆舛及姓氏爵里之误,皆详考而订正之”[5],力图反映原文形貌。并将失传或散佚的经书分门别类辑录,特别是原书的序跋及古今学者的评论之文,悉录其中,便于读者对文献的内容和价值进行理性的判断。1.本乎时宜,求全图备。朱彝尊强调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主张学者应“考之史,以正其事……俾不惑于百家二氏之说,以正其学”,[6]强调诗、词等文学作品应当“重美刺”,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这一理念反映于具体的编撰实践,就是朱彝尊所坚持的“本乎时宜,不相沿袭”的
6、编辑观。[7]为曲折表达明代遗民向往政治清明的意愿,朱彝尊在编选《词综》时,力主以史家眼光,突破传统词选中的唐宋界域。此外,编选《词综》时“凡稗官野记中有片词足录者,辄为采掇”,[8]为撰写《明诗综》,而“阅集不下四千部”,几乎网罗明代所有诗人作品,亦显见其求全图备之意。2.客观公允,实事求是。在参与《明史》编辑的过程中,朱彝尊颇有先见地提出“作史者未可存门户之见,以同异分邪正”的意见。[9]他说“东林不皆君子,异乎东林者,亦不皆小人”,[10]强调对人对事的评论要公正持平,绝不能以其党派归属作为评判标准
7、。针对《元史》因求速成而导致质量低劣、多所乖谬的教训,朱彝尊还大胆上书,论定《明史》凡例,并建议给纂修者以充足的时间来搜访遗书,勿重蹈前辙,这都反映了他客观公允、实事求是的编辑理念。三、朱彝尊图书编辑的体例和方法述评1.《经义考》的编辑特色。与传统的经部文献相比,《经义考》不仅拓宽了经部固有的包罗范围,且新增了经学人物。从编辑手法看,《经义考》以所选书名为纲,每书前列有撰者或注疏者姓氏及书名、卷数。对于卷数有差异的,则细注某书作几卷。就体例而言,按时代先后次序汇辑各书有关的序、跋、诸儒的论断和原书著者的事
8、迹,对自己有所考证的论断,则用编者按语的方式附之于后。从形式上看,对唐宋两志中只记新增图书、不记存佚的编辑著录方法作了革新,增设为存、佚、阙、未见四目,从而使后人对“图书存者知其有,佚者无所求,缺者或可补苴,末见者偶或可遇”。[11]2.《明诗综》的编辑特色。该书内容丰富,“或因诗而存其人,或因人而存其诗,间缀以诗话,述其本事”,[12]网罗自洪武至崇祯的几乎所有诗人,一改明诗自万历以后所出现之诠次不详的散乱现象,并对有明一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