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78680
大小:53.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9
《让说明文教学散发浓浓的语文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说明文教学散发浓浓的语文味幸元惠(达州市通川区第八小学达州635000)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课文内容丰富,从植物到动物,从天文到地理,再到现代科技,几乎无所不有,有儿歌、童话、科普小品等比较典型的说明文,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由此可见,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位置,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宄。说明文讲求科学,所以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木。但此类课文的教学中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教师教学理念没有跟上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绝对主体作用,一节课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二是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科普课,忽略了语文基木功
2、训练。我认为,说明文的教学同样要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应该像其它文体的教学那样,让它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还原其语文的木色。一、注重语言文字的品读,凸显语文学科木色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都有一种坚信不疑的信念,那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知内容,获得知识,习得方法,拓展思维。叶老也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读”的重要。说明文教学既不可过于追求有感情朗读,也不可忽视读的练习。在说明文中也不乏文字优美的文段,学生在品读这些语句时,老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牛.的学习语言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去感受和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如:《秦兵马俑》中的对个性鲜明
3、、形态各异的兵马俑进行描写的一段中,作者用“有的??好像??”几个工整的句式给我们描绘了祌态各异的秦兵马俑“个性鲜明”的特点。学生边诵读边想像兵马俑的各种神态,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诵读“似乎能感受到他们轻微的呼吸声”一句时,引导学生体会兵马俑的逼真、栩栩如生,难怪作者说,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科普说明文教学吋更要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例如: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的教学中,“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体会“一支”“漫长”等词语用
4、语的准确。引导学生去掉“一支”“漫长”等词语,再读此句,与原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从而通过读,理解到了:只是艽中的一只恐龙,经过了“漫长的演化”才最终“飞向了蓝天”。从而在读懂文字的同时,体会到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二、关注文本的表达,体会语言的特色每一篇文章都有写作思路。遵循作者思路的阅读是奋效的阅读方法。在说明文中为了给读者以明确的认识,说明事物的特征时必须奋一定的条理和顺序。因此老师在潜心会文本的时候要从整体入手把握作者的说明思路,就能帮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了解说明的条理和顺序。在《飞向蓝天的恐龙》第四自然段在介绍恐龙的庞大家族教学中,最先的设计,我是直接出示本段,让学生读这几个句
5、子,理出“冇些??有些??则??”的句式,然后点明为了说明恐龙这个庞大家族所用的的说明方法。这几个句子是以教师为主导来学习的,感觉学生读了这-段后,效果不是很好,本环节的教学中,于是我换了一种教学方式,我故意出示排列错误的句式,让学生发现错误,形成认知冲突。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排序中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思考“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感受表达的规律,学生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尝试和实践中感受到课文表达的魅力。三.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如果老师在每一篇说明文的教学中都能落实语言训练,注重字词的积累,重视句段
6、篇的训练,那么,学生的语言“活水”就会越储越多。课堂教学中,语言训练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来表达,可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还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补充资料灵活运用进行表达。学习完《蟋蟀的住宅》一课后,让学生就蟋蟀建筑自己的住宅,以蟋蟀自述的形式写一写。学习完《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后,让学生补充完成“鸟类的自述”,我是动物界的天之骄子一一鸟类,根据人类科学家的发现和推测,我是这样演变而来的??。通过练笔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和深化。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形式引导学生将0光投向课文的语言表达。学生再次潜心会文,寻找依据,感受到说明性文章语言的严密,表达准确。说明文的教学不再是枯燥的代
7、名词,还是一次充满科学探究、语言实践、思维碰撞的学〉」之旅。总之,只要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撤销掉禁锢的思想篱笆,昏昏欲睡的科普类说明文课堂将就此得到颠覆,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的课堂,方能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散发着语文的独特的芳香,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涌动着灵性的互动,课堂也将成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沃土、精神栖息的理想港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