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04235
大小:7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9
《张力平衡针法与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张力平衡针法与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临床观察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中心卫牛院云南保山678000摘要: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与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康复训练法,治疗组予以张力平衡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疗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入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治疗组的疗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等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与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疗效好,可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病患牛活质量。关键词:张力平衡针法
2、;康复训练;脑梗塞脑梗塞属于中医学“中风病”范畴,是当前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凶险,随着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致死率在逐渐下降,但致残率居高不下,给病患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何有效减轻残疾的影响、恢复病患的肢体功能,成为当前治疗上首要面对的问题。在基层医院当前主客观条件下,运用张力平衡针法与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般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均为木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时间起止为2013.5-2015.10,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男22例,女8例,年龄37〜76岁,平均63.5±12.5岁,平均病程3
3、.32±1.55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57.62±7.21分;对照组势21例,女9例,年龄39〜77岁,平均65.7±11.2岁,平均病程3.11±1.24,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57.73±6.85分。入组患者未见恶性肿瘤、精神疾患等严重内科疾患。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入组标准(1)参照2007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拟定⑴(2)发病0.5月-6个月内的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3)年龄大于35岁,小
4、于76岁且无严重内科疾患。13治疗方法1.3.1对照组:康复训练①语言上:根据具体情况循序诱导训练发音到读字、句,鼓励多与人说话交流②肢体上:早期予以按摩、理疗,防止肌肉萎缩及痉挛,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方案,情况稳定后可借助康复器械或工具进行训练③认知上:多听音乐、读书看字,鼓励使用网络聊天工具。1.3.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张力平衡针法,①取穴:上肢伸肌侧(肩驪穴、阳池穴、天井穴等),上肢屈肌侧(极泉穴、大陵穴、尺泽穴等),下肢屈肌侧(髀关穴、解溪穴、曲泉穴、中脉穴等),下肢伸肌侧(血海穴、照海穴、梁丘穴等)②体位:仰卧位,双手各置于体侧,手掌保持中立位,掌心向内侧;双下肢自然放
5、于床上并保持伸直,膝后下垫高约15cm,以维持下肢立线。③手法:弱化手法:先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取毫针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各穴位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lmin。强化手法:后取上肢伸肌,下肌屈肌侧穴位。取毫针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各穴位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lmin。得气后留针30min,出针前分别用上述手法运针lmin,每日1次。2周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1.4疗效性观察1.4.1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简称FMA评分)[2]o1.4.2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科创立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o采用主症与体征,
6、积分综合评分法。按尼莫地平法:分值二(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lOO%,分4级评定:临床治愈:分值≥85%;显效:分值≥50%;有效:分值≥20%;无效:分值<20%。1.5统计学方法数据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plusrrm;标准差(±s)表示,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时,每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时,用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2结果2.1FMA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治疗组FMA评分
7、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体详见表13讨论脑梗塞属于中医学“中风病”范畴,病因病机较复杂,历代医家均有研究阐述。病因总归为风邪、火邪、痰邪、淤邪等,病机多为标实本虚,常见辩证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前者病情较浅,后者病情垂,中医治疗脑梗塞疗效好,副作用小,中医治疗从整体调节出发,总的治则为补虚泻实,平衡阴阳。张力平衡针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项目,主要针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是传统针刺法的改进,在有效穴位上施以强弱不等刺激,以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