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作文“四评改”

浅议作文“四评改”

ID:27936342

大小:5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7

浅议作文“四评改”_第1页
浅议作文“四评改”_第2页
浅议作文“四评改”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议作文“四评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作文“四评改”陈应兵(四川省大英县玉峰中心校四川大英629305)【内容提要】作文教学作为一项专门的心智技能训练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善观察,多积累,巧构思,还应重视长期的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实践。如何提高作文质量,光写不行,还得与改紧密配合。改好了,才会找到症结所在;改好了,才会有所提高。但是,仅是老师对作文全批全改、精批细改仍旧难以提高作文质量的方式己经不适应时代要求。因此,作文评改,宜采取让学生自主再创、交互合作、典范探究,加上教师的启发指导的评改方式。如此,教师可以从终日伏案中解脱,学生将大幅度提升作文兴趣,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关键词】自主、合作、

2、探究、指导评改作文教学,在我看来,可以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来形容,并非一蹴而就之事。作文作为一项专门的心智技能训练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善观察,多积累,巧构思,还应重视长期的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实践。如何提高作文质量,光写不行,还得与改紧密配合;光老师批改不行(据我所知,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关心老师的批改),还得让学生参与评改、会评改。改好了,才会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会有所提高。同时,评改能力应当作为作文能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得到相应的提升。在知识高度密集的现代化信息社会,我们急需要一批能说会道、能读善写的人才。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语文老师的主要任务之

3、一就是通过语文教学,加强作文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显然,过去那种仅只老师对作文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终日伏案仍旧难以提高作文质量的方式再也不适应时代要求。学生注重的仅仅是老师打了多少分,对老师的眉批、旁批、尾批视而不见,终不究其原因,这样循环往复,师生都感身心俱疲,学生写作水平仍旧在原地踏步。新课程极力推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改革家、实践家魏书生曾竭力提倡:“还作文批改的主动权与学生”的重要主张。一篇成功的作文是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独特见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对文章评改的主动权应属于作者自己。“自主再创、交互合作、典范探

4、宄加教师启发指导”的评改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作文质量的提高。一、自主再创评改,加强学生自查、审视的能力在学生完成一篇习作之后,教师大致检看后将其作文本再次发放,按照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错别字有几个,有无病句,标点是否有误,文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选材是否典型合理,结构是否自然、清晰、完整、紧凑,表达方式是否合理,语言是否简练、准确等方面进行自查。当然,一次评改不可能面面俱到,老师应根据每次作文的训练0标,确定评改重点。这样下来,学生不由自主的对文章进行了二次创作,培养了自觉修改作文的好习惯。二、合作交互评改,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学

5、生相互交换作文本,在老师的启发,引导和要求下,根据评分标准进行修改。修改过程中,对文中佳句佳段圈点评注,对文中错句错词进行修改,允许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对同一个内容冇不冏的表达方式。将习作当作是一篇文章来共同研读,鉴赏。这样,一个学生可以学习几篇甚至十几篇的习作,在素材,语言、构思上本身就是一种积累,对同一题材就可以获知多种解读方式。三、典范探宄评改,重视感悟、赏析、审美的能力在评改课前,老师主动性地选出一至二篇有代表性的作(可以是学生作品,可以是书刊选文,更可以是教师的下水作文),人手一份或者投之于屏幕,依据确定好的批改标准在课堂上共同评

6、改,让学生对文中的美点、亮点各抒己见,“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如果是你又会怎样做?”对那些写作毫无头绪的学生来说,无疑于“III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老师在此基础上补充总结,最后达成修改共识,写出评语。四、启发指导评改,培养多向思维共同发展的能力对学生互改或自改后的文章,老师不能就此了结,要注重审査,找出评改中的问题,与作者、改者共同交换意见,进一步修改。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想问题,冋一事物从不冋的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思考,会有不同发展、不冋结论。可抓住“立意、选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全方位地分析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能力。初中学生本有

7、一定的分辨力,一二自在课外,三四施诸于课内,一二三相辅相成,其四贯之。如是者四,是我及身边同行从教以来作文教学中摸索出来的拙见,虽然不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无论从认知、辨析、积累,还是创新、情智领域对学生来说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评改一次,提高一次。当然,老师不能放任自流,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无疑,这样既利于解除老师劳而无功的现状,又利于提高学生评改、借鉴写作文章的兴趣与能力,更加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力度,成其为“教学相长”,真正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参考文献:《中学教学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