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辽宁破茧》特刊策划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辽宁破茧》特刊策划的思考全球金融危机一周年,辽宁经济全向好,各方胆数据优于全国,沿海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一背景下,又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的情况下,经济新闻部做什么策划才能和这个一周年相匹配,才能更有意义?部门记者提出很多想法,比如各行各业的调查,比如把脉辽宁经济等等,但我总觉得分量不够。在家休年假的时候,偶尔看央视二套的部长访谈,突然心血来潮,我们能不能也来一个企业“大人物”集体的访谈。仔细一想,不行,原因是辽沈媒体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报道,辽宁也没有这样的环境,难度太大。特别是,众多大人物能随便听一
2、个都市报的“召唤”吗?权衡几天,总是不甘心。都市报就不能作出100个总裁的访谈吗?如果做出來,那就会很牛。和部门助手商量了一下,觉得即使特刊出不來,也值得试试,于是,100个辽宁大中型企业总裁调查的想法就出炉了。关于难之余的简单思路:财经特刊可读性的轻松破解这样的特刊很容易成为鸡肋,表面很大,实际阅读率会很低。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念头闪现:首先,国际金融危机下,怎么赚钱,什么样的行业和项目有潜力赚钱是读者和企业最需要的。第二,怎么样“管人”是创业者最需要的。第三,国际金融危机下,普通读者很关心有钱人的生活状态。
3、好了,有了这三点,这个策划就成了,可读性也就有了。随后政府官方的决策得有吧,读者的声音得有吧,专家的建言得有吧。好了,整体八个版的策划就成了。思路如下:整上个屮央高官谈得失;整上个辽宁高官谈未来和破解难点;整无数个上市公司总裁和辽宁无数个富豪做访谈,谈幸福,谈经验,谈管理,谈未来。难的是100个总裁调査,得有500个企业总裁备选釆访。当我和部门同仁说了这个策划后,没想到,得到的是全力的支持,说难,难也试试。和领导汇报后,领导说,难。但我想试试。试试,成了这个策划的前提和信心的保证。正是这个试试,接下来的一个月,每
4、个人每天10个电话不断尝试,沟通,找人。然后是没口没夜。我这样给此次特刊下的定义:这是一个符合主流人群的特刊;这还是一个经济新闻的人脉工程,是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积累一年或者两年的人脉资源工程。新闻采访和写作己经退到第二位。100位总裁的实名调查引起各个环节的关注和刊发后的好评,说:这是一个工程。这包括辽宁省工商联、辽宁省国资委、辽宁省中小企业局等,甚至工商、地税等部门也纷纷加入和配合。特刊见报后,许多当初拒绝采访的大企业总裁也纷纷耍求记者去采访他们。关于累之余的向上的心、坚持,就是到最后一刻也不能放弃这个特刊最大的
5、收获不是这个特刊有多好,而是它的附加值。一个多月的时间,找人成了最大的难题,如果想让一个总裁亲自答调查问卷,那就需要记者至少打10个电话以上,找到为此拉近关系的人3个。在成功找到100个总裁同意实名答问卷背后,其实足足联系了近400多个企业。有的即使同意接受专访,但因各种各样的问题,后来又不同意了。在后来统计工作的9月6日?D9月10日,几乎每个记者都是凌晨两点回家,统计数字,校对,一遍一遍,怕错。一个人名,一个职务的错误,都会给这次策划带来不好的影响。有的观点,明知道本人所写,也得订正两遍以上。虽然很累,但没有
6、一个人放弃。在一个月的艰难找人的同时,我感觉,作为部门负责人的我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每天看着同事忙,看着他们被拒绝懊恼的样子,然后继续日常的报道,我只能布置选题,然后提醒,关心,调节工作氛围。别的力气就用不上了。在最后还差40个总裁时,连我都想放弃了,倒是大多数员工劝我,都这样了,一定能成。正是每个员工不放弃的决心,也是挑战困难团结向上的这个集体,才是让这次特刊成功的最大原因。我不认为老员工管理难,也许由于经历的原因,他们或多或少有些个人的心眼,多些理由。但是,忠诚、团结、努力向上一直没变,处理得当,晨报之福关于
7、得到之余的经验谈三点:1.采访人人物,邮箱是最好的途径,这能给咱打动人家的机会在金融危机一周年总结会上,同事刘滨谈到一共联系了5位大人物,第一位,成思危。在通过各种关系后,同意接受专访,但因建国60周年,延后一天,就这一天,成思危出访美国。这成了他的第一个经验:立即采访。随后,龙永图,连秘书关都没通过,但记者用邮箱不断组织语言,表达诚意。龙永图感动了,说这次真不能说,下次别的选题一定给《华商晨报》刘记者一个专访机会。刘滨说,有人说电话采访直接,但同时对方拒绝得也干脆。用邮箱,记者可以组织语言,他拒绝也不会太直接,
8、然后就会给记者打动人家的机会。对那些真正大人物而言,媒体都一样,只是选题能否让他们感兴趣罢了。而以后的辽宁省委省政府第一官员智囊卢松,几乎谈了所有敏感问题,最后,不得不因为风险太大,自己主动删掉一部分。什么是柳暗花明?它的含义是山穷水尽。没有山穷水尽哪有柳暗花明。采访也一样。2.采访大人物,用“国企”方式,做个“懂事”的记者总结会上,大家对于“懂事”一词谈论的比较多。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