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463748
大小:55.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3
《语言的竞技——论新时期初存在主义文学的传播策略(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言的竞技——论新时期初存在主义文学的传播策略(1)【内容提要】以新时期初西方存在主义文学的传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传播策略的考察,指出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思想语境下,为达到传播存在主义文学的目的,中国知识分子展开了与意识形态和启蒙话语的颉颃互竞,为存在主义文学的传播获取了意识形态与启蒙主义的双重合法性,从而推进了存在主义文学的传播。作为一种知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可谓由来已久。自“五四”时期便已开始的这股传播浪潮,虽然曾因政治形势的剧变一度归于沉寂,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大陆思想界的解
2、冻,现代主义文学的传播又在当时展开了新一轮的运作。这场传播运动的结果,不仅促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合法化,同时也改变了当代文学的基本面貌:无论是反思“文革”、呼唤人性的人道主义文学,还是深入民族集体意识、探求国人精神异化现象的先锋文学,都与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流派众多的现代主义文学中,存在主义文学的传播尤为引人注目:从长期以来被视为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到深刻改变当代文学面貌的文艺思潮,存在主义文学在新时期初经历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知识合法化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
3、,一些致力于传播存在主义文学的中国知识分子,为实现思想启蒙的传播目的,以种种迂回曲折的传播策略,巧妙绕开了意识形态的权力规避,并在不违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垒原则的前提下,完成了存在主义文学的知识合法化。本文通过对存在主义文学传播策略的考察,试图探询中国知识分子在进行传播活动时的良苦用心,也希冀从中一窥知识的文化旅行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衍变。“文革”结束以后,改革开放逐步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此政治格局下,意识形态开始吸纳一些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异域文化/文学思潮,但显然也对引入异域文化/文学
4、思潮持一种审慎态度。受此环境制约,中国知识分子在撰文传播存在主义文学时,也不得不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即一切文化/文学思潮的传播都必须以维护传统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为前提。因此,那些致力于传播存在主义文学的中国知识分子,便以讲求传播策略的方式参与到了一场纷繁复杂的话语活动之中:他们必须行走在诸多历史力量的夹缝之间,既要达到传播存在主义文学的目的,使其服务于思想启蒙运动,又不能危及意识形态的根基。在这个意义上说,存在主义文学的合法化过程,并非一个知识层面的求真过程,而是传播者们在解释学意义上实践其思想启蒙
5、的“阅读期待”及遵循游戏规则的结果。因此,中国知识分子在传播存在主义文学时就采用了下文将要论及的多种传播策略,其实际状况正如利奥塔尔所言:“说话就是斗争(意思是参加游戏),语言行为属于一种普遍的竞技。”①那么,在这场语言的竞技中,存在主义文学的传播者们究竟采用了怎样的传播策略呢?一对于许多中国知识分子而言,传播存在主义文学的有利条件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主义作家必须政治正确,二是这些作家在处理重大政治题材时没有立场问题。惟有符合这两点,方能为存在主义文学的传播打开意识形态壁垒。因此,强调西方存
6、在主义作家政治立场的正确性,就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传播存在主义文学的首选策略。在介绍萨特及其存在主义文学时,柳鸣九充分肯定了萨特的政治立场。他认为,尽管萨特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试图用存在主义“修正”马克思主义,但“总的说来,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还是赞赏和向往的,这就显示了他作为一个超脱了狭隘阶级局限性的思想家的风度”②。将萨特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作为评价其政治立场的思想基础,显然有利于论证萨特的政治正确。而柳鸣九认为萨特“超脱了狭隘阶级局限性”的观点则语带双关:一面固然是以超越阶级分野的标准淡化萨特
7、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身份,另一面实则借此暗讽“文革”阶级决定论的思想流毒。作为造成中国当代社会等级制度的思想根源,阶级决定论及其附属的血统论思想无疑是新时期初思想启蒙运动的批判标靶,它不仅阻碍了社会平等和公义的实现,也在客观程度上影响了存在主义文学的传播。按阶级决定论的标准衡量,由于存在主义文学诞生于西方社会,因而也被归入了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说,柳鸣九高度评价一位资产阶级思想家,便具有了批判阶级决定论的启蒙意义。因为萨特的例子说明,即使在资产阶级阵营内部,也有超越狭隘阶级局限性
8、的进步思想家。柳鸣九实际上在肯定萨特政治立场的同时,间接否定了阶级决定论所标榜的普世倾向。这一做法无疑为存在主义文学的传播赋予了一种启蒙色彩。倘若细加追究,又可从柳鸣九的传播策略中一睹新时期初意识形态与启蒙话语的共谋关系。一般说来,作为倡扬理性思想、反对权威的启蒙主义,往往与主流意识形态针锋相对。但在新时期初的中国大陆,由于意识形态改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政策,转向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目标,因而与追求社会平等和公义的启蒙话语不谋而合,由此自然形成了意识形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