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545127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7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数量特征、年龄、学历及法制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对策,以便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对策 1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 1.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 截至2003年底,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有325502名,其中国国家级2006名,一级29509名,二级103409名,三级190578名。日前我国总人口13亿,平均每3994名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相对数呈现出区域的小均衡性,京、津、沪、辽、江、浙等处于领先地位。 1.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及学历 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提供的数字,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结构基本合理,但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男性占58.34%,其中41-50岁占31.43%,31-40岁占27.17%,高中非体育专业占36.1%;50岁以上占26.1%,初中以下占18.10%。女性占41.66%,其中61岁以上占9.23%,大专以上占13.87%;30岁以下占15.27%,体育专业占28.57%。 2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中存
3、在的问题 2.1队伍的文化程度结构偏低 据统计,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占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的18.10%,而大专以上体育专业毕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仅平均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13.87%。学过体育专业的(包括大学、大专、中专等体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占28.57%,比例较低,其中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比例更低。在各种文化程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占比例最高的是高中非体育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高达36.1%。所以,从总体上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文化程度结构偏低,高学历及学过体育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太少。
4、 2.2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源质量不高 在群众体育活动高度化、多样化的今天,我们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需要有很好的学识和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技巧,而且能正确把握人们的体育需求,做出适当的指导。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是获得等级资格的同时也结束了学习,没有建立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期培训或进修制度。与发达国家在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对象在文化程度上有显著的差异。日本体育运动指导员的培养一直是由大学或体育院校来负责培养,此外体育协会等民间体育团体也培养各种各样的社会体育知道员。美国社会健康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的取得,必须通过书
5、面和实际两类的考,如果要提高职业资格评定标准,还必须参加包括“社会交往、人际沟通”等涉及管理方面的内容考试,特别在实验和实习等方面和大学本科、研究生院的医学、健康教育学、运动科学的资格完全一致。 2.3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体制不完善 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类型、教学方法等方面还不完善。首先,培养课程的设置还缺乏科学性。我国现行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课程的设置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层次之分;缺乏培训课程结构具有的空间有序性和时间连续性,而且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使用同一套教材,在素质要求、
6、知识能力结构方面难以体现不同等级的递进层次性。其次,培训方式单一。现行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方式主要是集中面授,虽然上级主管部门曾多次发文提倡面授与自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学员自学能力不强及缺乏要自我检查、督促机制,自学有名无实。第三,培训类型不够合理我国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四级,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由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一级、二级、三级分别由省、市、县三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认定,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人群、不同体质人群锻炼者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3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对策 3.1发挥体育院校的主渠道作用 由
7、于体育院校专业设置规范、课程选择空间大,教育资源优势明显,有条件和能力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高质量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主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5所体育院校设置了社会体育专业,每年有两千余名学生走向社会。按照1998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的要求,经过四年本科的学习,学生具备了较为系统、全而、扎实的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知识与技能,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规定,已符合中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申报条件,经过专门培训,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将是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突出、技能
8、全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中坚力量。同时,其他专业的学生除了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外,还将从中受到社会体育方面的教育,通过培训非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院校学生,也将成为我国社会体育的骨干力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