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微生物讲义

武汉大学微生物讲义

ID:25898067

大小:140.50 KB

页数:49页

时间:2018-11-23

武汉大学微生物讲义_第1页
武汉大学微生物讲义_第2页
武汉大学微生物讲义_第3页
武汉大学微生物讲义_第4页
武汉大学微生物讲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武汉大学微生物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微生物学教学组(二00三年八月二十七日)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二、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1.以现代观点审视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概念的提法、名词的解释和语言运用等都适合现代生物学迅速发展的要求,建

2、立新的、优化的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体系。2.在课堂教学中以“打开窗口”、“安装接口”的方法反映当代微生物学科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一定的“窗口”看到学科发展的前沿,通过“接口”看到目前学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的接轨,看到基础知识的延伸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最新信息,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兴趣。3.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4.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讨论及专题讲座相接合,并注意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与学生的联系,随时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三、教学学时分配和安排:   本课程讲授按每周4学时安排,全学时共54学时。   教学内容及具体学时分配如下:一、绪论(4)二、纯培养和显微技术(3)三、微生物类群与形态(10)四、微生物的营养(3)五、微生物的代谢(4)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4)七、病毒(4)八、微生物遗传(8)九、微生物与基因工程(2)十、微生物的生态(4)十一、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4)十二、感染与免疫(4)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绪论〖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

4、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教学内容〗1、武汉大学“微生物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2、本学期的教学安排3、微生物与我们4、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5、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思考题: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第2章: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使他们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为后面介绍其他微生物学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分

5、离和纯培养1.1无菌技术1.2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1.3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1.4单细胞(孢子)分离1.5选择培养分离1.6二元培养物2、显微镜和显微技术2.1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2.2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思考题:1、为什么说Koch等建立的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建立与发展的基石?一般可用哪些方法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2、微生物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个体微小,通常只能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试列举在显微观察中通过改变样品的反差以改善观察效果的技术及方法。 第3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学习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古生菌和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

6、特点和生活特性,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内容〗1、真细菌1.1一般形态及细胞结构1.2放线菌1.3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1.4粘细菌(myxobacteria)1.5蛭弧菌(Bdellovibrio)1.6蓝细菌(Cyanobacteria)2、古生菌2.1概念的提出2.2细胞形态2.3细胞结构3、真核微生物3.1霉菌3.2酵母菌思考题:1、试根据细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2、细菌、粘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第4章:微生物的营养〖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

7、点及多样性,以及根据不同微生物各自的营养要求,配制相应的培养基对微生物培养的理论知识,为今后对微生物的研究与利用打下基础。〖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营养要求1.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1.2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1.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nutritionaltypes)2、培养基2.1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2.2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3.1扩散(diffusion)3.2促进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3.3主动运输(activetransport)3.4膜泡运输(memberanevesicletransport)思考题: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