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216860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9
《美国高油价战略:能否牵制中国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美国高油价战略:能否牵制中国发展?
2、第1 5-8-28国际金融报报导/在美国政策制定者看来,如果不能遏制中国的崛起,那么至少要延缓这种崛起的步伐。经济上遏制中国崛起有两个手段可用。一是逼迫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从而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二是用高油价来推高中国经济的运转成本,拖延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正如一些专家所言,导致国际油价上涨的基本面并无任何新增的不利因素,还是诸如伊朗核问题、沙特可能爆发恐怖袭击等已知的不确定因素。不仅如此,过去导致石油危机发生的供需矛盾在本次油价上涨中并没有出现。目前,欧佩克原油日产量已达到3040万桶,而且还在继续上升。欧佩克增产原油已经导致过去两年全
3、球原油供应量超过需求量,使得原油库存量持续上升,并已明显高于过去5年的平均水准,而全球2005年的需求却相对2004年有所减少。因此,总体来说,全球供应也并不短缺。既然从经济角度看本轮油价似无上涨必要,可为什么它却涨个不停呢?如何来解释这种现象?其实,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比如从国际能源的政治背景去看,就不难看到,国际油价上涨的背后,有着很深的“美国因素”。我们注意到,近一年多来,伴随着国际油价的“屡创新高”,世界“最大的油老虎”美国的态度却“显得相当超然”。美国财长斯诺公开表示,“美国政府没有考虑释出战略石油储备,以遏止持续上升的油价的需要”,似乎根本就不在意这令人咋舌的高油价
4、。原因则在于,高油价并不违背美国利益,相反它还是制约别国特别是中国的工具。具体来说,美国欲借高油价来推高中国经济的运转成本,从而遏制中国的发展。在美国政策制定者看来,如果不能遏制中国的崛起,那么至少要延缓这种崛起的步伐。经济上遏制中国崛起有两个手段可用。一是逼迫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从而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二是用高油价来推高中国经济的运转成本,拖延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在美国政策制定者的设想中,最好是两种手段都能派上用场。但是,由于货币问题事关一国主权,人民币是否升值不是美国说了算的,而石油相对来说更容易控制。另外,高油价策略还有“一箭双雕”的作用,也就是打击了欧盟。欧元诞生
5、后,资金分流导致美国经济大不如前。这主要是欧元部分替代了国际贸易中所使用的美元,也使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转为欧元,从而极大地破坏了美国的资金,使靠借债度日的美国经济前景不妙。因此打击欧元,使美元恢复元气就成为美国的重要国家目标。而欧盟各国对石油的依赖要比美国大得多。难道美国就不怕高油价策略伤及自身吗?毕竟现在美国对海外石油市场的依赖要大于中国。美国当然也害怕,如果程度和时机拿捏不好的话,极有可能是“伤人一千,自损五百”,甚至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两害相权取其轻”,高油价对美国的影响是有限的。在经历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后,美国不但积累了一套成熟的应对此类风险的
6、经验,还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美国经济早已转向以高技术、服务业为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去年10月在华盛顿发表讲话时承认,如果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现在石油价格仅为1981年最高价位的60%。这意味着此次油价攀升根本不足以把美国经济拖入衰退之中,即使高油价会使美国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但他们也可以从在全球从事石油开采的美国大公司的海外业务中得到一定的补偿。然而,中国却不同,中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使中国经济处在对高油价极其敏感的时期。中国自身经济结构上的弱点,给了美国施展“高油价策略”的空间。从石油期货市场的角度来看,正如一些专家所说,“中国的市场弱点”在于:其一,中国“每
7、年需求的增量”中,进口油已占到40%的比例,显然,仅此一点,就足以构成一个国际投机资本“重点炒作目标”。其二,据披露,中国今年将要增加石油储备的“安全天数”,目前,中国的这个“安全天数”还不到10天,而按计划,石油储备将要达到90天的水准。不难想像,从10天跃升到90天、中国将要购买多少原油。所以,中国的“石油储备计划”等于给全球石油投机商释放出一个极其强烈的“多头信号”。其三,中国国内石油期货市场专门人才不足。另外,中国操作外汇等金融期货的能力也不足。这就注定了中国在石油相关投资市场的操作经验不足,但对国际投机资本来说,却正是对中国下手的时候。其四,中国在产业政策上也存在偏
8、差。比如,从中国自身利益和能源情况来说,私人汽车不应该成为“主导产业”。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一些国家已经调整交通政策,大力提倡公共交通,控制私人汽车的发展,而中国在跨国汽车巨头的游说下,反其道而行之,从政策上倡导小汽车大量进入家庭。在国内石油需求已经高居不下的情况下,私人汽车业的发展只能促使这种需求“继续飙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