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684033
大小:10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5
《中高职紧密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高职紧密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中职与高职的有效衔接是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和质量提高的关键。针对中高职衔接的有关问题,只有探索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而实现在终身教育背景下的中高职教育的紧密衔接。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中高职衔接”,狭义是指如何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使之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广义则是健全职业教育从低层级到高层级或是更高层级的教育衔接。但两者的逻辑重音和本质属性一致,即强调“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都不是终结教育,而是纵横贯通
2、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能产生巨大吸引力的教育。7 2012年12月,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佛山市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粤教高函【2012】196号),由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从佛山市华材职校、南海信息技术学校、三水理工学校、三水工业中专、顺德陈村职校、顺德乐从陈登职校六所中职学校切入,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光伏应用技术、物流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五个专业为纽带,终身教育背景下的中高职紧密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全面展开,结合佛山市产业布局和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和创新,
3、在中高职紧密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国内外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一)国外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1.以英国为代表的文凭等值衔接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国家出台职业资格制度,认可不同层次职业资格与相应学校教育文凭的等值关系,并使二者具有升学与就业的同等效力,职业资格的获得者由此取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2.以德国为代表的通过预备教育(专门补习或工作经历)衔接模式。 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除了具备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外,还要经过专业补习或一定时间的从业经验等才能获得高职教育的入学资格。 3.以美国为代表的教学大纲与内容的衔接模式。 中高职教育
4、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具有延续性和连续性,它们之间通过系统衔接的方式接轨,中职与专科层次职教大纲或课程呈现系统性,通过大纲与课程的对接保障这两层次职业教育的顺利衔接。 4.以台湾为代表的学制一体化衔接模式。 “五年一贯制”是最典型的一体化衔接方式,如我国台湾地区的“五专”实行学分制,规定至少修满220学分,学生在前两年公共课学习结业后允许进行一次专业选择,在具体教学中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 (二)我国“中高职衔接”常态模式。 1.对口招生模式。7 该模式是指完成三年中职学习的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通过春季高考升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目前高职招生普遍
5、采取3+X考试方式。“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文化基础课,一般由高职院校所在省、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命题、考试和评卷。“X”指专业综合考试,由招生高职院校确定,并根据招生特点及培养要求组织命题、考试和评卷。 2.分段贯通模式。 该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实行分段贯通式联合办学。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先在中职学校学习,毕业后经考试按一定的比例选拨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通常说的“3+2”就是这种模式,但中高职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重组中高职课程和教学计划。 3.五年一贯制模式。 这是我国较早试行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包括由部分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举
6、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下伸式)及在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式)两种情形。其入学考试与普通中专相同。一般分两个阶段组织教学,第一阶段以公共课为主,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进行一般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主要学习专业技术理论和培养职业能力。五年学习期间,通常前三年按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后两年按高职院校学生学籍管理。对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证书。 三、中高职紧密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试点的“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模式在吸收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成立中高职
7、衔接工作委员会,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作用、制定中高职紧密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建立健全过程监控的管理制度等几方面。7 (一)成立中高职衔接工作委员会。 由市教育局领导、市人社局领导、各区教育局领导、高职、中职学校领导、企业及行业领导组成。主要职责包括:①整合各中高职学校内职业教育资源,开展联合办学,促进优质资源共享;②制订中高职衔接工作委员会章程和工作制度;③定期召开中高职衔接教学研讨会,研究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④统筹规划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制定中高职紧密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1.体
8、现一体设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