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ID:24302809

大小:3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天净沙·秋思》_第1页
《天净沙·秋思》_第2页
《天净沙·秋思》_第3页
资源描述:

《《天净沙·秋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王亚楠、0831414课文: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译文: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教学目标】;1、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通过品味语言,再现画面,通过联想、想象等方法感悟“秋思”的意境;学会化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手法。3、领

2、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教学重点】: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2、品味诗、词的特点。【教学难点】:1.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朗读并背诵《天净沙·秋思》。【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造一个句子,请从黑板上的几个词中选出三个进行造句,要求你照出的这个句子是你认为最美的。词语:流水、人家、老树、枯藤、小桥、昏鸦(将词语写在黑板的边上)例如:一只昏鸦趴在缠有枯藤的老树上。一、导语:法郎士断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

3、的自叙传。”也正因此,杜甫曾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春望》中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崔颢在《黄鹤楼》中写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山使人愁。”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著名诗人孟浩然写下“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表达了羁旅思乡之情。然而,却有这样一首诗,它仅仅只有二十八个字,可这二十八个字却拼凑出一幅羁旅郊图;谱出了一首断肠人触景生情的曲调;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正如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一样。这首诗歌的文字之精炼。正达到了不能再

4、增,减一字的程度。那么,这是怎样的一首诗呢?下面让我们来学习一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体会一下七百年前的“乡愁”。二、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展开你们想像的翅膀来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并把自己刚才精心造的句子同课文相比较,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幅图画?又透出怎样的心情?(在黑板上写下题目和作者)三、老师读课文,让学生想像老师描述的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四、同学根据老师的范读,再朗读一遍文章。五、分析:1.题目:《天净沙·秋思》。“天

5、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2.作者:马致远。汉族,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与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合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代表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王国维列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并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章之妙,亦一言敝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一曲《

6、天净沙·秋思》,悲泪欲出。”3.分析: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本篇课文就是元曲中的一种称为小令。首先,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下面来品味一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怎样恰到好处的处理情于景的意境的。然后,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课文。(齐读)好!我们来看一下诗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诗的

7、开头点名季节(时间)----深秋。枯藤、老树、把人一下子推进秋天的悲凉之中,紧扣主题----悲秋。“枯”“老”进一步突出深秋的肃杀,“昏鸦”是指黄昏归巢的乌鸦。“昏”字用的最好,可堪称点睛之笔。乌鸦是有生命之物具有动感,“昏”字一出使其顿失活力,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动不动﹑毫无生气的昏鸦而已,与秋的意境想吻合。同时还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们来看诗的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啊!潺潺的流水上横卧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小桥,还有一户人家,这些画面具有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这难道还不美吗?在古代诗歌中,流水和枯花一直都是古人抒怀寄

8、情的象征物。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以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一样。可是为什么作者第一句要写悲境而第二句要写美境?其实作者写美的目的在于以乐写悲,美----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