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007870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消渴”早期从脾论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消渴”早期从脾论治【】R275.9【】A【】1672-3783(2011)06-0324-01 【关键词】消渴早期/中医药疗法/从脾论治 “消渴”之名始见于《素问奇病论》,主要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或尿中有甜味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根据其病因病机症状不同,《内径》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记载,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主要病因,而内热是主要病机。 “消渴”之病属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范畴。是一种全身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各有所见解。于在临床上
2、对消渴早期运用中西医结合,辩证施治,主要从脾论治,每获良效,现总结如下: 1从脾生理功能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是指脾有转输和消化吸收的功能。其分为运化水谷和水湿两个方面。运化水谷:是指饮食入胃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将水谷精微转为气血津液,转输全身。运化水湿:是指脾将水谷中的水分转输到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液、尿液排出体外。脾主升清:指脾能将水谷精微和营养物质吸收后上输心肺,濡养脏腑经脉四肢百骸。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肌肉组织四肢都要靠气血的营养才能使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体健。故《经
3、脉别类篇》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2从脾的病理论:现代消渴病的早期,其病因首先是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腥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运化失职,积热内縕化燥伤阴,消谷耗液发为“消渴”。故《素问奇病论》云:“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也,肥着令人内热,甘着令人中满,故其上溢转为消渴”。其次是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致郁火化热灼伤肺胃阴津为消渴;再次脾胃受燥热所伤,运化无力,不能将水上输于肺,肺津不布直趋下行则小便频数、量多;
4、水湿停留于体内,溢于肌肤则水肿;脾阴不足,口渴多食易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津液,水谷精微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气虚无力,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则血瘀;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则形体日渐消瘦。总之,其病因主要以脾虚为本,燥热为标,痰、湿、瘀为病理因素。 3消渴的早期治疗:《景岳全书、三消干渴》云:“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辩虚实,察其脉证……。《医宗金鉴》等书以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和生脉散为治消渴之方早有记载。于在临床上遵前医家之法,以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生津止渴,活血通络为大法。方以七味白术散、生麦散为基础方,临症加
5、减,同时配合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药物由党参、黄芪、炒白术、怀山药、云苓、葛根、陈皮、桔梗、麦冬、鬼箭羽、当归、川芎组成。如痰湿盛加制南星、白芥子:伴高血压加钩藤、天麻;伴高脂血症加赤芍、丹参、生山楂;伴浮肿加地龙、桂枝、泽泻;伴皮肤瘙痒加土茯苓、苦参、白癣皮等。每周查血糖一次,一个月血糖达标控制,3个月临床治愈。并嘱要调节饮食,加强锻炼,定期复查,预防复发。 4典型病理:张xx,男,36岁,于2009年2月16日就诊,平素嗜烟酒,食肥甘厚味。近2月来自觉渴饮、多食、多尿、神疲乏力、面色晦暗,舌质淡紫,无苔而
6、干,脉虚数。体查:型体肥胖(以腹形尤著),测Bp160/105mmHg心率76次/分、血糖(空腹)16.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0.6mmol/L,总胆固醇6.8mmol/L,甘油三酯3.7mmol/L,低密度脂蛋白3.6mmol/L,尿糖()。诊断:糖尿病(T2DM),高脂血症,高血压。辩证:消渴(中消),脾虚血瘀型。治疗以中西药并用,配以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西药以降糖、降脂、控制血压。以格列齐特片(达美康)80mg/次、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0.5/次、日3次,饭前口服。中药以
7、益气健脾、生津止渴、活血化瘀通络,以七味白术汤、生麦汤加减。药物由黄芪30克、党参20克、云苓30克、炒白术30克、怀山药30克、葛根20克、桔梗6克、麦冬20克、鬼箭羽20克、当归3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丹参20克、钩藤20克、生山楂30克。水煎,一日一剂,早晚分服。连服七天后,病情好转,查血糖(空腹)10.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2mmol/LBp130/95mmHg,尿糖(),效不更方续服二十剂后。查血糖6.8mmol/L,尿糖(—),Bp120/80mmHg调减西药量,将上方药调减
8、为散剂,3克/次,日3次。连服3个月,临床治愈。本案因型体肥胖,多痰多湿,加之饮食失节,日久郁而化热,热灼伤津,损伤脾胃而致本病。以黄芪、党参、云苓、炒白术、怀山药、益气健脾,淡渗利湿:葛根、桔梗、麦冬、鬼箭羽、生山楂以升清降浊,清热养阴止渴;当归、川穹、赤芍、丹参、钩藤活血化瘀通络而降压降脂;诸药合用,使脾健,痰湿除,燥热清,瘀血去,诸证自愈。 总结:“消渴”之病在治疗时,往往疏忽了从脾论治。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