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之“势”的美学思想解读

武术之“势”的美学思想解读

ID:23985356

大小:4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武术之“势”的美学思想解读_第1页
武术之“势”的美学思想解读_第2页
武术之“势”的美学思想解读_第3页
资源描述:

《武术之“势”的美学思想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武术之“势”的美学思想解读“势”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康有为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作为美学范畴的“势”最早见于中国的书论,如东汉崔瑗的《草书势》,蔡邕的《篆势》、《九势》,魏刘邵的《飞白书势》等,后引入文学批评领域,如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定势篇》等。此后,以“势”论书、论画、论文、论诗的现象非常普遍。武术脱胎于中华文化,与中国传统书法、绘画一脉相承,从静止造型、运动气势、劲力运用中透视出内蕴之“势”的美学意味。因而,太极拳名家陈长兴感慨:“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1中华文化之“势”的美学思想“势”是什么?虞翻注:“势,力也。”高诱

2、训势,力也。’所谓’力动出势’”。由此,“势”是一种表现“动”机的“力”,是生命的动力、气象,体现出“力”的刚徤之美。中国书法、绘画注重对艺术生命力的塑造,强调“造势”、“求势”,旨在彰显一种活态的生命意象。崔虜草书势》中形容草书: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兀若竦崎,兽跤鸟踌,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或凌邃惴慄,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蜩螗掘枝。绝笔收势,余綖纠结,是故远而望之,摧焉若阻岑崩崖,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文中把草书之“势”分为笔势——“旁点邪附,似蜩螗掘枝。绝笔收势,余綖纠结”,字势—

3、—“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和章法之势——“故远而望之,摧焉若阻岑崩崖”三个层次;形容书法用笔之妙,要像“狡兔暴骇,将奔未驰”——一只野兔突然受到惊吓,即将奔跑还未跑出之时的瞬间态势。通过“将奔未驰”的“狡兔意象”,体现了最大张力之“势”。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中说: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东晋顾恺之评《壮士》图说:有奔腾大势,恨不尽激扬之态。清沈宗骞云:“笔墨相生之道,全在于势。势也者,往来顺逆而已。而往来顺逆之间,即开合之所寓也。”清王夫之《薑斋诗话》中讲到: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

4、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画耳。……都是强调中国书法、绘画对开合收放中的张力之“势”的追索。由上,“势”通过外在形式开合的内部冲突彰显了“力”,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和生机,透视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因为有了阴阳,才有了回荡的空间;有了阴阳,才能产生相摩相荡之九体现出回互飞腾之“势”。诚如蔡邕《九势》中所言: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作为静态形式的中国书法、绘画尚且如此注重内蕴生命力之“势”,那么,依附于生命流体的中国武术更凸现生动之“势”的美学意蕴。2“把势”之“势”的美学意味武术古称“

5、把势拳谚云把势把势,全凭架势,没有架势,不算把势。”唐顺之《武编•前集•卷五•拳》曰:“拳有势者,所以为变化也。横邪侧面,起立走伏,皆有墙户,可以守,可以攻,故谓之势。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也就是说,练拳要重“势”,内练自身内在机制,外明攻防招法之要、变化运用之法。不失势,就是不失中正安舒、相机而用的攻防拳势,能达攻防拳势之用而不失势的程度时,可谓“把势”功夫。因而,武术对“拳势”的规定本身就已经汲取了传统美学之“势”的思想。《华拳秘谱》云:“拳法各势,须是始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马国兴在阐释俞大

6、猷的《剑经•序》中说道:有其形,便有其形之用;形之用者,势也。此势’字,即《易经•坤卦》所言的地势坤’,在拳中则为外形’之动态7]也即是“拳势“拳势歌”是反映拳势方向变化的文句,多带韵律,可说唱,便于记忆,故以“歌”称,如明赵光裕《新镌武经标题正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